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鲁成公于前573年八月以十九岁的年纪早逝之后,年纪最大的儿子就是庶出儿子公子午。公子午生于“鄢陵之战”当年(前575),也即“沙随之会”的同一年。公子午的生母并非与成公结婚两年的齐姜,也不是其他姜姓媵女,而是来自鄫或者杞国的定姒,其身份为贱妾或者就是普通宫女,由于偶然机会有了成公的儿子。成公开始迎娶诸姜是其在位的第十四年(前577)由穆姜和叔孙侨如主导运作的,不过可能出于对齐国以及穆姜、叔孙图谋夺权的反感,目前只能按照推测判断公子慭可能为诸姜之中一人为成公诞下的子女,但是由于比公子午更为年幼所以没能即位。由于成公的英年早逝没能留下嫡子,掌权的季、孟也不愿意由成公的庶兄弟中相对平庸的公衡或者有齐国背景的公子鉏即位,所以只好以仅仅虚岁三岁的庶子午即位。
如笔者前文所述,成公十八年末襄公即位之际,六卿格局已经调整如下:
鲁成公去世时候六卿格局不过这确实是一个相对而言稳定的格局,也即所谓“季、孟”模式:
如表所示,此格局一直维持到襄公五年(前568)季孙行父(文子)去世。在六卿之中季孙为上卿,由于襄公年幼,期间内政完全由季文子主导。需要强调的是,季孙行父自从“叔孙侨如之乱”(前575)平息后,几乎没有任何资料表明其曾经参与任何外出的军事行动或者朝觐、会盟、聘问等活动。当然这一方面是考虑到其年龄,季文子自僖公二十三年(前637)出生,至襄公元年(前572)已经虚岁六十六岁,在那个时代已属高龄,如果有一些老年性疾病则难以承受旅途颠簸劳动;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叔孙侨如之乱”的教训,也即季、孟二人必留一人看家。由于季孙年迈,那么所有外出活动此后基本上大部分由仲孙承担。
仲孙蔑自从“鄢陵之战”当年两度被鲁成公留下来“守公宫”后,开始以大司马的身份连年负责主导军事和外交,直到季孙去世后其接任大司徒一职:
自成公末年至仲孙蔑成为司徒前的事迹如表,自从平息穆姜和叔孙侨如的政变后,仲孙年年奔波在外。按照仲孙蔑首次以卿的身份出场来估计,其大致出生在鲁文公八年(前619)至十一年(前616)之间,到襄公元年时其大约在虚岁四十五至四十八岁之间,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当襄公五年末(前568)季孙行父去世之时右仲孙蔑接任大司徒也是众望所归。
位列季、孟之后任大司空者为从流亡中被召回的叔孙豹(穆叔)。尽管叔孙侨如一手操纵了叛乱,但是为了维护“桓族”的总体利益,季孙没有选择驱逐这一家族,反而重新将其培植起来,此举极具格局和远见,未来叔孙氏将成为维护鲁国诸卿势力相对平衡以及为季氏分担内外压力发挥支柱作用。
臧孙纥(武仲)尽管带有非常深的穆姜色彩,但考虑到其可能曾经担任过孟献子在司马任上的助手,且其祖、父辈曾经先后提拔过季孙和仲孙,尤其是臧孙本人又有“智者”的称号,因此在“叔孙侨如之乱”中极可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所以在叔孙侨如被驱逐、公子偃被处死之后,臧孙终于得以进入卿序,此时距离其父臧宣叔去世已经过去十三年了。
由于公孙婴齐在季孙行父被晋人拘留于苕丘之后积极奔走,以及在与穆姜一派的冲突中坚定地站在鲁成公以及季、孟一边,子叔氏从此成为了季氏长期扶持和保护的附属家族,其在六卿之中的地位主要基于与季氏的关系而非作为“文族”的一支存在。
如上所述,除了可能由夏父氏世袭的“大宗伯”一职外,从此季氏、孟氏、叔孙氏、臧氏以及子叔氏几乎永久垄断了春秋至战国初期鲁国诸卿职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