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乡下,王人镇离我家有七八里地的路程。因为我大姑家就住在王人镇上,我对王人镇从小就有很深的记忆。
小时候,记得父亲总喜欢带着我到王人镇去赶集。每次父亲都是让我待在集镇上的大姑家里,他一个人就在集镇上购买点农具或是种子、农药、化肥。
那时小镇上的房子,大多都是青砖黛瓦或是红砖黛瓦的房子。只有镇上的医院和政府机关大院里,有少许的两层楼房。
一条南北相连的阜涡路,从王人镇的镇中心穿过,在阜涡路旁,是一条古条的阜涡河,河面上有一座古老的老木桥,大姑家就住在老木桥的桥头。小时候每次到大姑家,不是在阜涡路旁看南来北往的汽车,就是在老木桥下玩耍。
每到夏天来临的时候,老木桥下是夏天乘凉的好去处。我和镇上的孩子们一起,在老木桥下清澈的河水中,玩水,乘凉,嬉戏。
大姑一直在集镇上做着手工馒头卖,她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未来也创造着财富。大姑和大姑夫一共生养了七个儿女,在大姑的儿女中,最大的表姐只比我的父亲小一岁,最小的表哥也比我们大几岁。
在我到集镇上大姑家上学的时候,大姑家的七个子女都已全部成了家。那时大姑和姑夫还在做着手工馒头卖,有次我五点多钟起床,大姑已经蒸好了一锅的馒头。每天大姑和姑夫,都是凌晨三点多钟起床,和面,揉面,做馒头,生火,蒸馒头。每一个馒头不知在大姑手里揉上多少遍才算做好一个馒头。大姑做的手工馒头,不仅非常的筋道,而且每个蒸熟的馒头都像花卷一样,吃起来一层一层的。
大姑和姑夫一辈子靠蒸馒头卖,不仅盖了一排门面房,还盖了一些住房。奶奶在世的时候,每到小镇上逢会,小镇上的表哥表姐都会接奶奶到大姑家住上一段时间的。
在大姑和姑父在世的时候,我们每次回家都要先经过大姑家的,一到大姑家,就能感受到家的气息,也能感受到小镇上的烟火气息。不仅仅是因为大姑做的手工馒头好吃,大姑炒的每一道菜,炖的每一道汤,也都非常适合我们的口味。
王人镇先前叫王老人集。王老人集在古时候叫西城集,后来为什么改叫王老人集?这里面有一个传说故事。 有一年,颍州知州到城北巡察,来到西城集这个地方。他见到一位白发老人,向这位老人了解当地的民风民情和生产情况。这位老人说,你要问这些事,我说不清楚,请到家里问问我父亲。知州随他到了家里,找到他的父亲,老人的父亲说,你问的这些事我也说不清,我去请我的父亲去。不一会儿,请来个年纪更大的老人。这位老人童颜鹤发,一尺多长的白须飘在胸前,耳不聋,眼不花,行动快捷,说话清楚,对知州所问对答如流,博得知州满心欢喜。
当知州问了他的高寿以后又问道:你家祖孙三代都是这样高寿,有什么秘诀吗?老人说:我家有一口古井,世代饮用。于是便把知州带到井边,打上一桶水让知州品尝。知州喝了一口,连连点头称赞。老人说,我们全家无病无灾,延年长寿,可能与这井水有关。知州这次北巡,认为是重大发现,当得知老人姓王时,便尊敬地说道:你可以称为“王老人”了。于是,王老人的名字便传扬开去,西城集也慢慢被人叫做王老人集了。
如今的王人镇,到处到是楼房林立,只有大表姐还住在先前盖的瓦房里。每次回家经过镇上去看望大表姐时,虽然从来没有在大表姐家吃过饭,每次看到热心善良的大表姐,从大表姐身上,总能体会到一些大姑在世时的亲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