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意义的浪费时间和生命,或者是在严丝合缝中度过一生,这两种极端之中的大段区间是我所认识并包括我自己所在内的大多数人所停留着的人生。惰性和贪图安逸始终存在,但一生浑浑噩噩一事无成好像也无法做到心安理得。我们矛盾而犹豫,成就在茫然红尘之中每一个纠结而拧巴的自己。
和我妈讨论这百无聊赖的人生和我现在的状态。说不愉快的存在大抵可以归结于两个原因。一个是虽然常常涌起生无可恋的的消极想法,但究其根本如同懦夫完全没有举身赴清池的勇气。反正死亡如同黑夜一般最终都会到来,我似乎也就没有必要在此时此刻和它缠绵悱恻依依不舍。比起死亡,活着是勇气,具体表现为还在喘气。另一个原因则是除了面对死亡我是个懦夫,面对生活我也未见的多英勇。既然现在很好,那么就静静地沉沦于这个泥沼。成功学的书读了很多,但“看了很多条理论,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那些字始终只活在书本上,哪怕经过眼球反映到脑海中,在咀嚼思考的过程中,也会变为徒有其表的灿烂肥皂泡。
谁能定义我们的成功或失败?渺小亦或伟大?古往今来的帝王将相尚需盖棺定论假以时日,更何况汲汲于生和死之间的我们?能认识到自己并做到问心无愧,已经是莫大的成功。孔子七十做从随心所欲不逾矩。我,慌张度日,不知能不能在七十岁的时候找到自己的本心。
拖延症这个词还没众人皆知的时候,我身边大多数人常说的词是磨蹭,文雅一点就是工整的叠词,叫磨磨蹭蹭。既然磨蹭,效率低下自然是肯定的,幼儿时代半天吃不完一碗米糊糊,学生时代两个小时解不出一道数学题,对着喜欢的人一整个青葱时代不敢告白,留下的只有杯盘的狼藉父母的叹息和多年后心口浮上的一抹回忆。
能用一首歌的时间用来告白,却无法用一本书来完成对自己的人生态度的塑造和整改。文字在写出来那一刻就有了自己的灵魂和思想,我一直在试着学会把作者和作品剥离开,从作品中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些东西来。成功学、自律的法门、提高效率的方法,都是条框,但适不适合自己,要切身付诸于行动后才知道。
人生原来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就像我们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拥有着不同的身份和角色那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已经说的足够明白。
我能在一本书中找到捷径和可借鉴的方法来塑造更好的自己,但最终让我们真正提高效率的,是自己内心深处渴望变好的强大力量,和真正去付出的实际行动。
我想,在觉得有意义的事上浪费生命,心安理得的过完这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