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曾专注于儿童英语学习, 所以自然接触了《丁丁历险记》这部流传久远的著名动画片。丁丁头顶一撮金色卷发、蓝毛衣、黄马裤,聪明胆大,喜欢冒险,他和小伙伴们一起追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毫不畏惧。 这部作品事实上也不是特别适合低幼阶段外语学习,因为外语学习更强调日常生活化,但丁丁的勇气和能力和和平主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故事情节里的其他人物形象也是各具特色生动饱满。
而作者埃尔热本人的经历和创作灵感及创作之路还是很让人深思的。埃尔热出身普通家庭,父亲是儿童服装厂的职工。他小时候各方面学习成绩都不错,唯独绘画不佳,因为他总喜欢画小人,被老师评说为无大出息。他高中毕业进入报社工作。 而在创作过程中他的灵感也是有个逐渐改变和更具能量的过程。 也包含他和张充仁之间因为才华和志同道合的惺惺相惜的友情和互相成就。
张充仁不同,他父亲是木雕艺人,母亲擅长刺绣,张充仁耳濡目染,自幼酷爱绘画。少年时期进入土山屋印书馆照相制版部学习、工作。利用业余时间他还学习了素描和法文。十年后的1931年9月乘邮轮赴马赛,10月即考入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然后成绩优异地毕业。 而1934年埃尔热正想创作有关丁丁的中国历险记,经人介绍两人相识,一见如故,张充仁对埃尔热的想法倾注了全部的热情,提供了灵感和细节,给以无私的帮助,完成了带有鲜明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蓝莲花》。 让系列作品《丁丁历险记》成为一个虚拟和现实中和人们血肉相连的有人的感情和命运的动人故事。埃尔热和张充仁双方都是一生中互相间的一个友情和兴趣及才华的插曲,在作品完成的1935年,两人彼此别下各自在自己的板块走了40多年的不同的路, 直到他们1981年在埃尔热不断地努力下的重逢。
埃尔热一生都伴随着《丁丁历险记》, 而张充仁,百度百科说:他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家,他在油画、水彩画和雕塑等方面的造诣都很深。曾为密特朗和邓小平塑像,堪称一代雕塑大师、中外文化交流使者、现代中国雕塑艺术奠基人之一。
就现代人来看,他是有很多著名的作品, 或者说当人们有需求的时候觉得他才是有资格来完成作品的人。 而能有资格来完成这个作品的人,是世俗意义上的某种身份的人,比如说张本人在官职上曾当过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主任、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交通大学美术研究室主任,还担任上海油画雕塑院名誉院长等职,再加上他的留学经历和埃尔热之间的友情。
而埃尔热的艺术之路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就是他内在兴趣,比如他不被看好的小技艺,他成长过程中广泛的兴致和对知识的热爱和人世间的正义和邪恶的理解。 这才是他有内在的表达兴趣。所谓好作品和人物流芳全球流芳长久。
也许机缘不和吧, 我一直没找出个合适的时间去现场看看张在徐家汇的旧居,和他后人们在七宝古镇他的老家开的张充仁纪念馆。说真的我对艺术也是不懂。
当然更是机缘不和吧,我以前都没想过可以去看看真实的埃尔热的故居。比利时太远,远的其实是人的内心吧。无形的线,束缚着人。漂洋过海去看一个人的人生故事好不实在。更何况我们对美术也实实在在地不懂。
而你拿起手机,没有时空距离,你眼前有你想看的各种人和物。
比如我花了很多时间在微博上,也喜欢看不同博主展示的很多鲜活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很多让我有共鸣,照片视频都让我开了眼界,也让我实实在在看到真实的不同世界, 不同人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美。但这些终究不同于丁丁历险记及相关的埃尔热及张充仁那样吸引我牵引我打动我。
相比而言,我也算热爱走动的人,我也喜欢微博上很多行者或者走动爱好者那样走动, 但我自己走会更有目的地去追踪真实的人物和环境故事。
去年曾陪山人在上海治疗和康复,我一次也没有想起去一探究竟有关张充仁,也不全是因为没有时间。倒是抽空去了新开放的上图东馆,没有看书,纯粹就是从一楼到7楼看东馆的新理念,所谓阅读5. 0时代,是人们需要交集。也喜欢东馆的的空间呈现出来的积极和活跃。退休后的半年里,住在苏州,也算近,我也没有安排去逛逛张充仁故居。或许内心不急迫吧。上海对我来说意义挺多,也陌生,熟悉而亲切,家人,亲戚和同学,心情起伏和琐事繁杂中也绝不是合适的时空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