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未有如今年这般喜欢春天。
一
从前上学的时候,每一次品读古诗,老师总是会说古人常会有“喜春”、“悲秋”的情感。因此每一次的答题,我都会惯例似的加上一句“这首诗还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虽然每一次的答案写的看似深沉老练,但是“喜春”和“悲秋”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自己实则毫无体会,彼时的"老练"不过是为了考试多得点分罢了。
直到今年的春天,突然看见实验楼门前的草丛里,不知何时冒出了一丛金黄的野菊花,接着便突然有一种福至心灵的感觉。看着路边盛开的红杏,风中摇曳的细柳,便有种莫名其妙的喜悦。这种喜悦让我的血液感到躁动,而这种躁动则让我很想到草原上奔跑、放歌,酣畅淋漓的释放一番。
"不知何时冒出了一丛金黄的野菊花"(图片来自网络)这个时候我才发现,原来子是如此的浪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到了春天,约上自己的好友,到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歌而回。这是何等的快意与浪漫。只是不知子是否知道2000多年后的这片土地,再难有如当初沂水般可直接沐浴的河流呢?
"这个时候我才发现,原来子是如此的浪漫"(图片来自网络)二
有时候读书确实是“没有用的”,因为有些东西虽然当时读了,但注定是要到很多年以后方能有所悟、有所得。
中学时代的自己因为无聊,读了一些东西。等到了大学,却因为的自己的疏懒反而与书有点“渐行渐远”。不过,随着自身阅历的丰富,心智的成熟。中学时读过的一些书,在沉寂了多年之后便慢慢地开始“苏醒”,不断的反哺着自身。曾经那些残留在脑子里的诗词意境,曾经自己难以体会的“喜春”、“悲秋”,便慢慢地走进了我的生命里。于是,自身对曾经读过的诗词便多了一份感动,对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的诗人多了一份同情和理解,对生命也多出了一份宽容和慈悲。
"书"(图片来自网络)“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不同的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的人生经历,面对春天却有着相同的喜悦。我想这种喜悦应该是一种人类共通的生存状态。它既是人的一种生物属性也是一种生命的共鸣。当看到一段本以为早已死去的黑色枯木,在经历了冰天彻地的寒冬之后,竟出人意料的绽放出满树米白色的小花。便不由的感慨自然造物的神奇。看着那些在暖风中晃动的小花就犹如看着新生婴儿的笑脸一般,让人内心感到无比的祥和平静。
"米白色的花"(图片来自网络)三
前段时间袁枚的一首小诗火了“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想大家之所以喜欢它,应该是源于一种自我价值的觉醒。即使微如蝼蚁,也要在历史的长河中划出属于自己生命的光华。
"苔花"(图片来自网络)确实四季轮回,于万物而言,生命的轨迹不过是在这样的时间轮回中,呈现出如“花开花落”般螺旋上升的痕迹。而我们人类的躯体,却不可能如花草般到了春天便“返老还童”,只有在这轮回中不断前行老去。“古者富贵而名磨灭者,不可胜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是呀!千百年来,能卓尔不群,名留青史的有几人呢?对于芸芸众生,无论如何挣扎,与百代光阴而言,不过是匆匆过客,终将被历史掩埋的不留任何痕迹。可是即使普通如苔花般渺小,即使注定不会留有痕迹,但只要来过,便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
"四季轮回"(图片来自网络)我想我有点明白了。虽然春于背后倚的树,手中拈的花,身下躺的草并无特殊,不过是一种生命在不同时段的姿态,其本身与夏、秋、冬无异也无高低之分。但春以其呈现出的独有的生命姿态,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蓬勃生命力,感染着人们,鼓舞着人们去探寻生命的真相。
我想这或许就是大家喜春的缘由吧。
作者简介:姚瑞桥,男,江苏盱眙人,笔名一缕鱼魂。作品散见于《散文百家》、《长江丛刊》、《做人与处世》等。
注:本文皆系原创,抄袭必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