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
众所周知的是,在各类电影榜单上,《肖申克的救赎》稳占第一宝座。
在豆瓣《肖》位列Top250第一位(9.6分,120万人标记看过)。不仅仅在豆瓣,同时在IMDb上《肖》也是第一。
IMDb是全称互联网电影资料库,也是全世界目前最权威的电影榜单之一。
但那是后话。
《肖申克的救赎》并不是一开始就是IMDb榜单的冠军,在这之前,排名第一的是《教父》。
IMDb创立于1998年,在1998-2008年之间,《教父》一直是榜首。
但在2008年7月底,《教父》的排名突然下降至第三名,在这之后排名回升,却一直屈居第二,原居第二的《肖申克的救赎》位列榜首至今。
虽然这和这篇文章没太大关系,但还是简单说下背后的原因。
2008年7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很简单,诺兰的《蝙蝠侠·黑暗骑士》上映。
为了给心目中的神作《黑暗骑士》冲分,蝙蝠侠的粉丝们一边给《黑暗骑士》刷满分,一边给排名第一的《教父》差评。
《蝙蝠侠·黑暗骑士》的分数曲线
《教父》的分数曲线
但数据依旧可靠,随着时间流逝,打分的人越来越多,榜首的《黑暗骑士》仅仅在第一的位置上坐了一个月不到,就开始下跌。现在排名第六。
但《教父》却一直留在了第二名的位置。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这次意外,《教父》的排名应当无人可以撼动,影史第一的无冕之王,已经当之无愧。
一、“《教父》就随便拍拍吧。”
在中文互联网上,大家对于《教父》的评价却褒贬不一。
尽管依旧是神作(豆瓣9.2分,42万人评价),但已经不算是第一名的零差评电影。
喜欢的人说它是男人的圣经,是每个男人必看的一部电影。
不喜欢的人却觉得它“冗长无聊,视觉冲击力不够。”
电影导演叫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爸爸是早年移民美国的意大利人。
作为《教父》三部曲的缔造者,大家可能对他不是很熟悉。不过没关系,他还有一个侄子大家应该都认识——尼古拉斯·凯奇。
科波拉出生在底特律,爸爸原先是意大利的作曲家,和一位女演员结了婚,科波拉是他们的大儿子。
科波拉当时和他的爸爸说:“爸爸我想当作家。”
他爸爸告诉他:这很艰难,因为这个家就只有一个天才,那就是我。
说这话的卡麦恩·科波拉估计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个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儿子日后会成为整个家族最出名的人。
年轻时候的科波拉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当时他硕士毕业,从加州大学出来之后,直接就去了一位好莱坞导演名下做杂工。
从1960年起,他开始拍摄电影,但都反响平平。转折出现在1970年,他参与的剧本《巴顿将军》拿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这才让这位年轻人被更多人知晓。
当初找科波拉拍《教父》倒也不是因为这位导演才华横溢,而仅仅是因为他便宜。
但就算如此,科波拉依旧不愿意去拍《教父》这样的商业电影。作为正经科班出生的导演,他看不上派拉蒙的做派。
可再高傲也要吃饭,在1973年左右,他的办公室因为欠债而被当地行政机关查封(干掉漂亮)。当时他的助手乔治·卢卡斯(是的!!!没错!!!就是《星球大战》的那个乔治·卢卡斯!!!他俩是师徒关系!!!),劝他:为什么不试试看?反正你都这么穷了。
乔治·卢卡斯也特别有意思,不过这是后话,回头我会重开篇文章说他。
左起:马丁·斯科塞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乔治·卢卡斯
话接上回。
于是,科波拉被卢卡斯说服,勉为其难去拍了《教父》。
事后我在查阅资料的时候,也曾经疑惑:为什么科波拉会这么抵触拍《教父》,但细究之下,答案并不难找。
那就是因为,《教父》的原著并不好了……作为一部商业小说,《教父》小说里出现大量的血腥与X描写,迎合了当时美国人的胃口,于是才开始畅销。
做个对比,就好像让正经科班出生的张艺谋去翻盘《暮光之城》,抵触是正常的。
但,电影出乎意料地爆了。
注意不是火了,是、爆,了。
《教父》投资大约700万美金,而在当时美国的票房大概有3个亿,同时还拿了一堆奥斯卡。
美国人拿出了中国人去看《少林寺》的热情去去看这部电影,就连真正的黑手帮都托人找到科波拉,要求见一见主演——“我这个真正的教父只是想和电影里的教父握个手。”
如果一部电影爆了,那么应该怎么办?
当然是立马开拍下一部啊。
派拉蒙找到科波拉,让他执导《教父2》,科波拉依旧是兴趣平平,因为高昂的片酬才勉强答应。
然后又、爆、了。
《教父2》卖的比1还好,科波拉还因此手握三个奥斯卡,这个时候的科波拉才36岁。
可科波拉依旧不开心,之前说过,科波拉是理想主义者,于是他在《教父》上成功之后,决定去拍一部自己真正想拍的电影。
于是他开始砸锅卖铁,破釜沉舟,拍摄《现代启示录》。这部被称为美国最好的越战电影,在当时耗资3600万,但票房连《教父》十分之一都没到。
赔掉底裤的科波拉像个赌徒,他越挫越勇,但总是越勇越挫。
几部电影的票房加起来都没《教父》高,比如他花3000万拍《心上人》,票房才100万。那时候的科波拉已经债台高筑,欠下五千万外债。
不仅如此,和电影里那样,他的儿子因为车祸离开了他,1988年,科波拉心灰意冷,离开好莱坞。
1990年,为贫困所迫的科波拉拍摄《教父3》,结果不出意料地再次大火。
科波拉这个导演,一辈子最不情愿拍摄的电影成了他一辈子的辉煌。
不过,镜头该给下一个人了,我们后面再说科波拉。
二、“演员中的大反派。”
在拍摄《教父》之前,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伟大或许可以商榷。
但在拍摄《教父》之前,马龙·白兰度的伟大已经毋庸置疑。
在开始吹马龙·白兰度之前,我想先说一下他的姓氏——Brando。记忆力好的朋友应该记得,《JoJo的奇妙冒险》中,贯穿六部的恶人救世主——迪奥,好像也叫什么兰度。
对的,迪奥的全名是Dio·Brando。荒木飞吕彦曾经说,Dio这个人物,灵感来源和部分人设正是来自马龙·白兰度。
在拍摄《教父》之前,马龙·白兰度的名声已经响彻整个好莱坞。
从《欲望号列车》到《码头风云》,整个美国的20世纪50年代,都属于马龙·白兰度。
在做演员之前,马龙·白兰度似乎什么都做不好。他成绩特别差,除了体育什么都不行。高中没念完就匆忙去了戏剧学院。
可天才就是天才,只要找到合适的土壤就会立刻生根发芽,长出花来。
之后他进入百老汇,并在百老汇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当时只要看过他的表演就会承认他是个天才。
《华盛顿邮报》说,在上世纪40年代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觉得男人应当是忧郁的,但马龙·白兰度像是一道闪电,劈开了整个夜空。
年轻时候的马龙·白兰度有多帅,可以感受一下
从流浪汉到英姿勃勃的将军,再到多情的浪子,几乎所有角色到了他这里都能信手拈来。
不仅如此,马龙·白兰度还拥有巨大的临场表现力与思考力。
他会在导演要求之外,给自己加戏。
就戏论戏。
在《教父》中,教父坐在办公桌前向殡葬业商人解释什么是友谊的时候,片场忽然有一只猫坐在了马龙·白兰度膝盖上。科波拉说:马龙手里的猫并不是计划内的,我看到它在摄影棚里,结果跳上了白兰度的膝盖。
白兰度就是这么一边摸着猫,一边演戏。刚与柔恰好形成对比,一个经典就此诞生。
但马龙·白兰度在拍摄《教父》之前的境况也并不好。
因为性格恶劣,加上耍大牌、酗酒等问题,已经不再年轻的他很难再接到戏了。况且狂野的性格让各路导演也觉得这人实在是难搞。
于是,出演《教父》几乎是马龙·白兰度自己倒贴上去的。
派拉蒙当时还要求马龙降低已经很低的薪酬,算是羞辱。但为了这部戏,马龙算是孤注一掷。
上文也曾经说过,科波拉本身就是对《教父》的态度是随便拍拍,正好他觉得马龙也是“随便演一下”,就一拍即合。
就包括马龙白兰度那含糊不清的口语都变为经典——教父说话含糊不清,可没有人敢不认真听他在说什么。
但虽然在电影里,柯里昂家族代表荣耀,在电影外马龙·白兰度却过得并不体面,甚至很苟且。
他生父早逝,生母放荡。
和JoJo里一样,布兰度家族充斥着自杀与放荡,罪恶缠绕如幽灵,和家族命运如影随形。
“如果我当时得到一点关爱,我的人生可能就是另一种样子。”马龙·白兰度曾经在访谈里这么说。
可毕竟还是没有,他童年时遇到一位同性恋传教士,从此成为双性恋者,后来被军校开除。
他一次又一次地离婚,债台高筑的同时也性格恶劣。甚至连《教父》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他都没去,反而找来一个印第安小女孩去代他领奖——以抗议当时美国对印第安人的歧视。
他到处留情且绝不负责。1990年,马龙·白兰度的儿子克里斯蒂安杀死了女儿切娜的男友戴格。当警察赶到时,戴格已经死了,颧颊处射进一颗子弹。
人们至今搞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据白兰度家的人讲,是一场殴斗;据辩护律师讲,是一场意外;据切娜讲,“是我父亲安排了一切。”后来,切娜自杀。马龙没有参加女儿的葬礼。
而这一切都只是马龙白兰度人生里的常态。他曾经解释:有一群海鸥从你头顶飞过去,谁知道羽毛会落在谁的肩膀上——罪恶对他而言就如同羽毛。
他的妻子永远在争吵,情人永远在自杀,他永远放荡不羁,好像找不到一个可以靠岸的码头。
就像他在电影《巴黎最后的探戈》中的台词那样:
你一直是孤单的,你无法逃脱寂寞的感觉,直到你死去。
为了给儿子脱罪,他散尽家财,晚年暴饮暴食,在《人魔岛》当中,已经浑身肥肉的他涂满白粉扮演艺伎,即使最忠诚的影迷也评价:“令人作呕。”
而2004年,他去世,留下的只有25个子女和1100万英镑的巨额债务。
他一如《JoJo的奇妙冒险》中的布兰度家族,充满邪恶,却又留下这个经典让世人学会如何去体面,如何做男人。
人生如戏。在《百年孤独》里,马尔克斯描写的布恩迪亚家族天赋异禀、聪慧过人却始终不知晓爱是如何,因此孤独度过百年,最后毁灭在预言好的龙卷风中。
布兰度家族简直就是书中一切的翻版。
但幸与不幸,都至于此,世上已无教父。
三、“为什么是第一?”
虽然之前一直在开玩笑说,《教父》是科波拉随便拍拍,马龙·白兰度随便演的。但我们都知道事实绝不如此。
《教父》在二流小说原著的基础上,以人物性格的复杂面貌和曲折变化表达电影的批判 主题,而视听语言又能很好地参与表现人物的种种变化。
而马龙·白兰度的表演也已尽善尽美。比如,在殡仪馆的那场戏中,马龙·白兰度的痛苦与纠结,仅仅通过五种不同形式的皱眉就已经展现:
这种对于演技炉火纯青的把控,纵观整个电影史,恐怕也难寻几人。
文章标题是,《教父》为什么是影史第一的黑帮电影?
写到这里,看似已经跑题千里,但实则没有。
正因为太多人去剖析《教父》的画面与情节,去看它的现实意义,试图解读,我才会想从导演与主演身上,来一点点抽丝剥茧,妄求水落石出。
事实也是如此。
《教父》电影当中,始终存在的是割裂感。柯里昂家族的罪恶与体面,电影情节的血腥与配乐的柔和,明明是恶人却要贯彻属于自己的道义,这种割裂感恰好正是导演与主演身上所具备的。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出身科班,却不得不去拍媚俗的商业电影挣钱,在维持电影情节的同时想要加入自己的审美。这让本属于商业电影的《教父》多了艺术般的审美。画面与镜头调度不仅仅服务于情节,更展现出更深层次的张力。
已经步入老年的马龙·白兰度身上的阴郁与爆裂是长期生活赋予的特殊气质,这种罪恶与忧郁气质与生俱来,演员自身都无法摆脱。不幸与苦难在生活中形成烙印,变成教父的独家特质。
看似巧合,但一切都有安排。
世界上无心插柳的故事实在太多,《教父》也属于此类。大致伟大与不朽都需要点运气,但除了那点灵光乍现的运气,在科波拉与马龙·白兰度的身上,更看到的是命运之神的无情亵弄,天意始终弄人。
《教父》的主题是什么?是正义或者邪恶?是罪恶或者高尚?我想,这本就是一部主题为命运的电影,而这一切,就应当交给被命运捉弄之人来完成。
写到这里,不信天不由命的我,也暗自相信,或许一切都已被安排。
文章部分参考文献:
1《电影教父——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欧阳静茹 2010-07
2《展现、重塑与升华——<教父>小说与电影对比》张丹墀 2002-08
3 电影《教父》的叙事艺术与美学价值——吴海燕 2017年《哲学与人文科学》12期
4 豆瓣影评《安息吧我尊敬的教父》加肥猫
5 部分知乎图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