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曾国藩,以前是,现在更是。
“曾国藩”,是一个落满灰尘的名字。做事刻板,表情严肃,这样的他,在我的记忆里存在了很多年,根深蒂固地代表着老牌守旧者才有的老气横秋。大概是因为像父亲那样的中年人书架上才会放《曾国藩家书》。
不知道为什么,父亲很喜欢曾文正,说他一身践行“文正”到极致。成年那一天,父亲送的礼物也是一套《曾国藩家书》,还题字说愿我放在枕边,随时研读。
遵父命,却越看越不喜欢他。
【1】
我不喜欢他,因为他的智商非常令人担忧。怎么会有人笨到读了无数遍,连梁上想乘机行不轨之事的小偷都把所念文章背下来了,他还是读得结结巴巴?
我不喜欢他,因为他的保守笨拙毫无捷敏。只是打个仗又不是要建城守防,哪里用得着一个城市一个城市都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修筑城墙,真是“才短气衿”!
我不喜欢他,因为他的无趣无味没有性格。“一书为读完,断不看他书”,“一句不通,不看下句”,连看本书稍微凭借兴趣去选择在他看来都是在放纵人生。
我喜欢潇洒倜傥与意气风发,天才式少年气十足的英雄人物。比如,《天龙八部》里三兄弟千里相聚边境共赴国难的侠肝义胆,比如,《西游记》里孙大圣大闹天宫无所畏惧的豪气冲天,比如,《水浒传》里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嫉恶如仇。
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难道不应该是“让我们红尘做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吗?这样才能够把酒共言欢,这样才对得起青春年华。像坂本龙马那样,有侠客般的自由精神,有执剑走天下的洒脱,才是我喜欢的样子。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无趣如曾国藩,亿万选一。
【2】
后来,无趣的曾国藩竟然又以精神导师的身份再次出现。
一位刚入职的年轻教师,因教学能力强,形象气质佳,第一堂课就红了,被我们冠上了“来自星星的老师”的美称。只要是他开的课,堂堂爆满。接着,各大卫视的综艺节目都争相邀约,甚至他还参加了当年最红的一档文化类节目。看起来意气风发,前途一片光明。在学校里,他却滑铁卢了——被人排挤,被人说三道四,被人嫉妒陷害,职称奖励推优都没有他。我们聚在一起,努力安慰老师,说有能力的人就该获得掌声,委以重用,他一定要坚持,不要被消极同化。
后来,他还是选择了退隐江湖,埋头治学,连微博也是几个月一发。追问原因,他说,要向曾国藩学习。还与我分享了一则故事:未满15岁的曾国藩次子中了秀才,人都谓大喜,可曾国藩却写信道,“今年乡试”,“不必入场”。理由是,“功夫尚早,年纪太轻”。
听完后,我更加不喜欢曾国藩。不该是一个“成名要趁早”的时代吗?摆出唯唯诺诺,讨好者的姿态,躲在幕后,害怕被攻击算什么英雄好汉?
【3】
以为已经足够不喜欢他,实际上我低估了他的存在感。
偶尔会有灵光闪现,也就偶尔写出有灵魂的文章,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没有写作天赋,善良的编辑建议我,试试把获某项奖的所有文集读完。
觉得方法可行,读书嘛,挺喜欢。开始做才发现难度系数,不低。晚上回家,打开书,拿出笔,正在思考是看完50页,还是100页休息时,手机推送说“您订阅的XX剧更新了”。顺手点开,不好看,算了,好好看书,这才调成震动。书里有段关于食物的描写,突然就觉得饿。瞅瞅页码,已经10页了,吃个水果休息一下。边吃边晃悠,瞥见一旁的轻小说,开始想,这本也挺有趣……几乎没有一天,能坚持完成计划。
有天闲得无聊,摸出枕边《曾国藩家书》翻看,书上都是些被他一五一十记录下来的日常生活。什么数月数月只读一种书,什么无论在哪里,每日每日读的数量都毫无变化。包括在行军期间,也是每日读一样页数的文章,记一样条数的日记,写一样篇数的书法,下一样局数的围棋。
突然一个激灵,对比自己的状态,意识到他的可怕。光是一段时间只看一种书,就超越了常人所能拥有的自控力,更何况他这样毫不打折扣的执行,持续时长不是一两天,不是一两个月,不是一两年,而是一辈子。
皱皱眉头,赶紧把书扔掉。真是阴魂不散,他怎么这么令人讨厌。
我不喜欢他,因为他揭露了一个残忍的真相——我之所以连持续看一种书都办不到,原因就是因为过于放纵自我,浮躁缺乏踏实。面对他,我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天才,我还不得不承认,自己总是空想。
这样的他,真的很不讨人喜欢。
【4】
很高兴,不喜欢他的不止我一个人。
快40岁的前辈跟我说,他现在最怕想起曾国藩。因为有对比,才有伤害。
刚毕业那会儿,自认天之骄子的他期盼一鸣惊人轰轰烈烈,渴望大刀阔斧有所作为。一段时间才发现工作更多只是机械重复。他想逃离,又恐慌未知,决定拿到最有价值的证再离开。节衣缩食,勤勉认真,工作第三年,终于拿到了Oracle OCM国际认证。
没开心多久便迎来不幸——当天喝酒庆祝,他弄丢了证书,还怎么也想不起账户密码申请补寄。15年前,账户找回远没现在方便。绝望。唯一庆幸记忆清晰,可以再考一次。但那时月收三位数的他,再付一次五位数的考试费很难。
事情就这么悬着,一直悬到现在。他总安慰说自己时运不济,才无法大展宏图。
可有一日,他在机场遇见了曾国藩,被后者残酷无情地扔在聚光灯下,灵魂深处的龌蹉都被暴露了出来——不是什么时运不济,他就是缺乏韧劲和顽强。“经过三次惨败想自杀的曾国藩,用‘屡败屡击’代替‘屡战屡败’,看似为宦海谋略,更是一个人对待磨难的态度。”人生是场马拉松,不是短道速滑,不是冲刺跳远,没有速战速决。越是艰难时刻,越要意志坚强。他开始反思过去:工作第四年,聚会太多,钱不够;第五年,聚会太多,没敢报名;第六年,孩子出生,没时间;第七年,第八年……终于变成了即使有证书也不敢换跑道。“人的一辈子,真的稍微有所松懈,迎面便是万劫不复。在这样一个人面前,任何无法成功的借口都立不住脚。”
人艰不拆啊,曾国藩这样揭谎高手,如何讨人喜欢?
【5】
幼年时期,喜欢少年英雄,喜欢江湖豪气,喜欢出世天才,所以不喜欢理性,资质平庸,反对少年得志,把自己逼得苦哈哈的曾国藩。
现在不喜欢,是因为越长大越嫉妒他,嫉妒他的自制力。也因为,他太真实,他的起点和我没太大的区别,可他却位极人臣,大有作为。
越长大,越发现自己没有惊人才华,没有显赫身世的事实,可依然想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抓住个什么契机,做出点什么平地一声雷的事情。而曾国藩却在那里站着,毫不掩饰,直截了当告诉我,别做梦了,像虚竹,段誉那样得高人度化只存在于成人童话的武侠小说,在苦难中煎熬才是人生真谛,才是人生全部真相,真实世界更多的人都是一样的平平凡凡,碌碌无为,大师成名前,也都被周围人认为是普通人,唯一不同就是他们在黑暗山谷孤独摸索的背影从未被人看见,后来被当作是一飞冲天。有所成就唯一的办法就是,直面惨淡人生,对自己发狠,坚持坚持再坚持,“打落牙齿和血吞”。
越长大越不喜欢他,因为他的存在告诉我,如果我没有像果树一样,“平底长得万丈高”,完成静静长高的一生,不是因为上天的不公平,而是因为我的不自知,被欲望缠绕,意志太薄弱,做事太着急,不成便懈怠。一切失败都是自找。
越长大越不喜欢他,因为他的经历告诉我,不要找借口自己没有天赋,世界上从来没有灵光突然的闪现,没有立地成佛的顿悟,没有一夜爆红的飞升,有的只是,一个人如何与好逸恶劳的本我作战,如何克服即刻欢乐的长期攻坚。
真可怕,这样越来越不喜欢的这个人,怎么就越来越像是一股引领我走向远方的精神力量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