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和
"来,帮我开一下口" 一拎着LV包的年轻女士毫无违和说了一声。
"好的" 旁边穿着围裙的奶茶服务小妹应和着。
服务小妹随即熟练的将吸管插进杯子,拿出外边着的透明包装,然后转向年轻女士:"已经好了,请慢用",随即离开。对面年轻女士毫无反应。
看到这一情况,不经感慨,中国的服务做到了极致,被服务的人多也是理所当然,连一句谢谢也不会了。
尽管别人有服务,但教育从小倡导勤劳勇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生时代懂得,出了社会就越来越淡忘了。所谓的道德倒退了,素养变得大众了。
而该不该要别人帮你插吸管呢。我的观点是不该。这么说是有理由的,一是我很健全这些小事我可以自己做绝不会麻烦他人;二是懂素养的人,在交流过程总会语气很好,不会因为对方是否是谁。
在我们的国家里,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国人针对服务要求尽善尽美 。反而一些国外的人,如韩国、日本、美国等人在进行餐饮的时候,很少用塑料袋,垃圾自己扔,点餐取餐时还会问候感谢,这个给人的印象感觉就很有素养。曾经和朋友讨论过为什么他们这么有礼貌。 曾经朋友说,他们之所以懂礼,也是因为身在异国,代表一个国家的原因。或许是有这样的因素存在,但我想更多会源于社会的风气与形成的素养。
中国服务行业,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之下,服务性质会变得更加完善,这个职业也要求做的更多,以致让人因为服务变得懒惰,变得成了"女王"或"上帝"。渐渐的由腼腆地被服务变成理所应当享受服务。
有的人去买咖啡会很客气,有的人则呼来唤去,这些人中估计职业也不同。然而每个人在本职中有的敬畏以及道德,转换到别的职业就不一样了,这个将执行者与享受者分的很清楚。然而却忽视了职位转换——换位思考,素养也只剩1/2。
举个例子,身边有个卖房子的(当然这不包含全部)。房产的销售员在介绍房子时毕恭毕敬,在当他去吃饭时嘴里抽着烟点餐,大声要这要那,工作时的毕恭毕敬完全消失。因为在他看来,我是来消费的,这让人不得不觉得他的素养因钱而生。如果他将自己的不易而谅解他人,那就不得不说这人的素养很高了,因为他不会因为扮演的角色不同而改掉日常的说话方式。
每个人的角色充当的角色不一样,面对角色的转换,素养的高货低总有不同的行为,素质低的不当的处理的方式是执拗的,傲慢的,以及自私的,这些也依赖于社会风气的传染,让人容易丢失掉自我。 这和蒋勋在十讲《生活》中新价值的人性认知问题中提出的很多有知识分子的人利用专业知识对人对社会进行危害性的报复有几分相似,因为教育中他们没有过多时间了解人性与自我认知,更多注重分数值。所以在面对生活中的事情时,他们很苦恼,对事情的处理方式很多依据学到的理论去处理,泯灭掉人性。
好在,学生时代父母老师教会了我,常说谢谢二字;出来工作时,上司的关怀教会了我,常怀感恩之心。所以每次看到这些的时候,我都很想冲上去说: 麻烦自己来、麻烦好好说话。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