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444天
原文阅读:
19.13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讲解:
子夏说:“在任做官还有余力,就要去学习,学习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去做官。”
启发思考:
子夏的这段话非常有名,很好地说明了学与仕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做官之余,把政务处理好之后,如果还有精力和时间,就必须去学习礼乐、文献等治国安邦的知识。学习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就可以去做官从政。
当然,尽管这段话是子夏说的,但它也是孔子的主张。“学而优则仕” 是孔子选拔推行德治的人才方面的要求,后世对这句话历来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对此也有批判和争议。
在 《论语》 中,孔子及其弟子谈到 “学” 的地方有 64 处,提及“仕” 字有8处,说到 “优” 字者仅3处。这三处中,两处就在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所以我们在评释 “学而优则仕”之前,首先要对这句话中的 “优” 字做一些解释。
何晏集解、皇侃义疏说:“云仕而优则学者,优,谓行有余力也,若仕官治官官法而已,力有优余,则更可研学先王典训也。” “云学而优则仕者,学既无当于立官,立官不得不治,故学业优足则必进仕也。”
朱熹对这句话的注释是:“优,有余力也。仕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一个 “尽” 字训释“优” 字,表明了 “优裕、有余力” 的含义。
刘宝楠说:“古者大夫士,年七十致事,则设教于其乡,大夫为大师,士为少师,是仕而优则学也。学至大成乃仕,是学而优则仕也。”其解释 “学而优” 为 “学至大成” 也是得体的,即学业已是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为之 “大成”。
整部《论语》通读下来,我们肯定明白,“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本来的意思绝不是简单地鼓励做官。前边也学过,孔子对不愿出仕的闵子骞评价很高,也赞扬过认为自己学习得还不够,不肯轻易出来做官的漆雕开。
我们知道,孔子虽然很想从政,准备从政,急于从政,却并非见官就拜,是官就做。孔子做官是有原则、有底线的,这就是必须“邦有道”,也就是政治清明。孔门弟子出来做官也是门槛不低的,都是有自己的标准和条件的。因为做官对于孔子来说,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不符合他的标准,是随时可以弃官不做的。
那么,孔子为什么想做官、为什么也鼓励弟子们出仕呢?一是为了实施政治蓝图,二是为了实践学术主张,三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这才有他所谓的“读书做官论”。
因此,客观地看,在学与仕的关系上,孔子的做法是有历史贡献的,因为他培养学生是让他们成为君子。君子有其历史使命和社会担当,出仕做官是君子承担其历史使命和践行社会担当的一种路径。而且,孔子打破了贵族世袭垄断官员职位的传统,又重新提出了一套出仕的标准。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两句话,后来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之一。翻开中国历史,无数读书人都是走这两句话的路线。学问有成就,就考取功名,出来为天下人做事,做了官扬名天下,这是“学而优则仕”。而做了官以后,始终也不离开读书,还要继续求学。每个人都有个书房,公余之暇,不管地位多高,还要不断求学,独居书房不断进步,这就是“仕而优则学”。
这样,一方面工作服务求经验,一方面不断继续求学,增加学识的渊博以开拓心胸,结合自己为人处世的感悟,应用在工作和生活中。这也正是中国文化讲求学以致用的精神。我们今天依然需要从这些传承千年而不衰的思想智慧中汲取精神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