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若明镜映诸身 人去镜空未着尘
心当如镜尝拂拭 将迎空自倒悬针
《法华经》云:是法非分别思量所能解。
上篇《逻辑思维的迷局——离得青山去,还是雾中人》中说过,要去发现某个程序是怎么被植入的,否则就会一直纠结。
比如经常听到有人发问:觉得自己对什么都没兴趣,走不出来怎么办?或者经过打击陷入某种情绪里出不来怎么办?
这些想走出对啥都没兴趣的阴影和想从某种情绪中出来就是“思维分别”,而法华经这句就点明了此路不通。
为什么会不通呢?是因为你已经陷入了某种情境,这个是情绪不是思维。如果你觉得很烦,是脑子难受还是心里先难受,或者有人惹毛了你,是脑子先思考怎么回怼还是心里先咯噔一下?
脑子是没有情绪的,它只做判断分析,很多顶尖竞技高手在技术上已经没有任何差距了,不同的就是有没有那颗大心脏。
所以,思维是解决不了心的问题的,就像林丹和李宗伟这对著名对手。
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说的再天花乱坠也没用,可以把心境比作一种环境或者状态,就是说在晚上你用什么姿势晒太阳都无济于事或者某件事一点没心情去做。
当你陷入某种苦恼的时候,你就已经在这种苦恼里了,所有大脑的思虑都是从这个苦恼的环境里出发的,你想摆脱苦恼可以翻译成“这是一个苦恼者的想法”。
在你自己看来是“欲解人之痛”,在别人眼里那就“便是痛之人”。
所谓“屁股决定思维”,这就是环境变了想法自然会变,思维用的越多人就越焦虑。佛家要“息思维,用觉性”,这个“觉性”应该就是潜意识。
记得学生时代老师告诫我们“拿不准的题相信第一感觉”,再觉得不对劲去改,最终九成以上又改错了。
有的地方你就是不愿意去,想着就头疼;有的人你就是不愿意见,看着就烦;有的事你听都不愿意听,一点都不想挨,这些感觉没有原因,就是这样的。
那你就顺着感觉走,我每次挑战感觉一定后悔,你呢?
感觉就是环境和心境,你要“调”;而思维分别就是症状和状态,你想“摆脱”。假性摆脱就是物质和精神依赖的一些东西。烟瘾酒瘾可以暂时缓解症状,但还会再起来。
环境可以改变人就是这个意思,这么说多是被动,主动去改变心境才是正途。
感觉在前,思维分别在后。
《大学》有云: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