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民俗乡土故事
一座书院两名儒   曹燮

一座书院两名儒   曹燮

作者: 上官周美术馆 | 来源:发表于2017-09-25 14:16 被阅读0次

    南山书院依山而筑,院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石榴,另一棵是罗汉松。

      罗汉古松历经六百余年风雨,而今依然神采奕奕的固守着院门,硕大躯杆上虬枝曲铁般朝空中舒展。石榴树也有些年头,枝繁叶茂、柔软的枝条旁逸斜出。两树枝叶交汇于弧形门顶前方,门楣上“南山书院”四个深蓝大字隐若可见。

      大门楹联“距汀城郭虽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乃明代吏部尚书裴应章(清流人),题赠培田九世祖石泉公。字迹虽淡,但线条坚韧、瘦硬有神。静坐书院荷池之矮墙,听山风拂面,闻鸟声盈耳。仿佛有人推开书院木门,传来吱吱的响声;又闻清越幽远之钟声;有书声琅琅翻墙而过。两位身着长衫手释书卷的先生朝我走来:一位为福州才子邱振芳,另一位是汀州名儒曾瑞春。

      邱振芳,字滋九,晚号素堂,福州侯官(闽侯县)人,其生卒难考。此君满腹经纶、却恃才傲物,大致活跃于雍乾年间。因长兄患疾于身,其母甚忧,欲以科考谋出路,遂商议由其助兄捉刀。

      乾隆六年(1741)辛酉科福建乡试,兄果中头名解元,其仅中副解元,放榜旋即遭仕林揭发。福建巡抚王恕召试其兄,复试亦出色,然难息事态,仕林激愤。无奈巡抚再试之,终露马脚。其兄被正法,自已被发配闽西。

        邱振芳于永定、上杭、连城执教数十载,或馆于书院或课于私塾,为闽西培养出一批英才。所到之处文风丕振,声名日隆。然行踪难考,恐与其带罪身份相关,因而记载存诸多不便。培田执教三载,唯留 “南山书院”行书大字和自题联一副。该联原贴于书院其卧榻外墙:  抗颜敢诩为时望  便腹何妨尽日眠。文如其人,可窥此君才华横溢,又自命不凡,且生性狂傲。而“南山书院”行书大字却力能扛鼎,内潋沉着而不事张扬。

        早在明弘治元年(1488),吴氏先祖就遍请名师,进士退隐太守谢桃溪首开西席。然此前称为石头丘草堂。后由岁贡生吴镛创建于乾隆甲子年(1744),乾隆三十年(1765)扩建,请邱振芳题“南山书院”四字,此后书院声名鹊起。现存书院建筑便由当时沿用至今。  扩建书院时邱振芳到培田多久,则无据可考。而彼时,距其流放闽西已二十余载,料想已年近知天命。

        在连城芷溪有座“渔溪公祠”,公祠有一巨幅匾额上刻《渭飞杨先生号序》及行书大字“渔溪”,均出其手。匾文透露:其于乾隆十七年(1752),在朋口与渔溪公一见如故。而渔溪匾额及垂联何年所作却没有交代。由此可见其在培田执教前,便曾在莲南一带活动。

      南山书院自清中以降,文风大振、人才辈出,乃当地尊师重教之结果,与邱振芳等名儒执教有方密切相关。书院能名闻遐迩,不但要生员好、更要师资优,方能结硕果。邱振芳培兰植桂、声名远播,无疑自身具备很强的实力,方敢夸下“为时望”之海口。培田先人不惜重金聘请名儒投资教育,是极具前瞻眼光的。邱振芳赦归福州故园时,已是白发老者,号称“素堂老人”。其将流放闽西创作诗联文稿,整理为《所航余草》四卷,刊行于世。

      作为闽西人,邱振芳先生不应被遗忘的,其乃上天派往闽西之文曲星,年少时便浸润于福州数位进士间,其学术功底深厚、兰桂满园,惜生性自负,触犯律法,被逐于闽西山区。其命运不济,但因缘聚合,闽西部分儒生却因他而走运,从此出仕为官。其将美好青春献给闽西教育事业,堪称闽籍名儒。同时不应被遗忘的还有另一位名儒曾瑞春。

        曾瑞春,汀州宁化人,同治元年(1860)被富商吴昌同兄弟延请至南山书院,同治十年(1871)离开培田进京赶考,执教时间长达十年之久。可见其深受培田乡贤之拥戴,亦为南山书院培养人才做出很大贡献。临别,吴昌同(一亭公即进士吴拔桢伯父)赠盘缠助其进京殿试。

      考中进士后,被召为翰林院庶吉士。逾三年(1874),逢吴昌同修族谱,并嘱其为书院作记。其逢假归来,寻访故友,重游旧地,触景生情,兴之所至作《南山书院记》:“岁庚申,承吴君化行昆玉召典西席,馆余于南山。嘉木葱郁,胜概清幽,鹿洞鹅湖,殆不啻也。”……文采斐然,堪称佳构。并撰垂联:十年前 讲贯斯庭  绿野当轩 宝树滋培 齐兢爽;百里外  潜修此地  青云得路玉堂清洁待相随。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最近写培田“四绝”碑记(五亭公墓表)时,查进士翰林名录发现,曾瑞春与题“四绝”碑篆额刑部尚书贵恒乃同治十年(1871)进士,而刑部主事李英华撰五亭公墓表云: “聘同邑曾杏林太史”,正是指曾瑞春(曾老家宁化为汀州府所辖),“杏林”二字出现于《南山书院记》后。其先为翰林院庶吉士,后为翰林院编修(即史官),因而尊称为“太史”。

        执教南山书院期间,吴昌风(五亭公)请曾杏林至家中点教乃平常事。此时,吴拔桢值5至15岁阶段,无论于私家或书院皆为曾瑞春门生。及至其中进士成御前侍卫(1892年)时,恩师已于翰林院供职二十载,其同科进士贵恒已是一品大员。

        回顾培田历史人物,倘若没有吴氏先祖尊师重教,不惜重金聘名儒前往授教启蒙,倘若缺少邱振芳、曾瑞春等人的引领,恐怕南山书院便没有昔日之辉煌。难怪在如此偏远山村,明清两代却有75人登科,及至民国,培田人仍紧跟历史脚步,早期便有四位留学生。

      南山书院与都阃府“四绝”碑是遥相呼应的两块重要文化名片,在培田景区中显得弥足珍贵。

《南山书院记》

曾瑞春

岁庚申,承吴君化行昆玉召典西席,馆余于南山。嘉木葱郁,胜概清幽,鹿洞鹅湖,殆不啻也。始于厅事,见“抗颜敢诩为时望;便腹何妨尽日眠”句,细看旁注,知令曾祖闻翁,雅意栽培,延滋九邱先生训令大父于此。先生率上杭袁南宫维丰永定温孝廉恭同事笔砚,句其自题卧榻者也。而先生之负重及美章,罗先生次年避榻谦衷,佛谷先生述传謦欬得而悉。心仪久之。继见檐牙已焕,黝垩方施,则贤昆玉大加修饰焉。是固善承栽培之志也欤!旋为书“德造庐”于门之外,“培兰植桂”于门之内,朱子“读书、乐诗”于东西壁,“赐火曾传汉,遗灰尚憾秦”于化纸炉,匪云生色,亦聊点缀云尔。诸子执经不辍。是年,明以周邑侯批首受知于督学树铭徐先生;不数年,亮、正、道等以次列黉宫者八九。克继其先大父伯父书香,而栽培泽厚见矣。今余蒙恩入词林假归,适吴君修族谱,来书属记垂久。夫吴君先后作人,芝兰兢秀,前程远大,奚俟余言?但鸿泥雪印,昔贤之芳躅犹存,俾得追芳并垂不朽,未始非厚幸也。爰笔记之,以付剞劂氏。

赐同进士出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年家弟杏林 曾瑞春 拜譔

相关文章

  • 一座书院两名儒   曹燮

    南山书院依山而筑,院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石榴,另一棵是罗汉松。 罗汉古松历经六百余年风雨,而今依然神采...

  • 两位宋老师 曹燮

    四十八年前,近二千名莆田知青奔赴闽西连城插队落户,与贫下中农一起搞农业生产,投身经济建设和从事文化教育,他们将最宝...

  • 放 生 曹燮

    上官周美术馆 曹 燮 朋友是位美术教师,工作之余酷爱钓鱼。他住在我家通往城中心最便捷的...

  • 马罗之行 曹燮

    游览过许多山水,但能勾起人重游的很少,而马罗却成了例外。在短短两个月内,竟去了两趟,想想自己定是被它神奇的魔力所吸...

  • 【爱心小岛·文海晨光】‖玩转尤溪:开山书院趣话楹联(上)

    在尤溪县城南朱子文化园内,有两座书院,一座为南溪书院,是朱熹出生的地方,另一座为开山书院,是古代传播朱子理学的地方...

  • 命运三部曲 • 赴今生(10)

    上一章节:命运三部曲 • 赴今生(09) 正月间,春芬一直病病恹恹,元宵一过,曹燮赶紧差人去请严释侯。严释侯为曹燮...

  • 程朱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

    距今千多年的北宋名儒周敦颐,是湖南永州道县人,被称为“理学开山” 。 岳麓书院久负盛名的对联(王闿运作):吾...

  • 小鱼潭寻鲤    曹燮

    找不到传说的那方小鱼潭 池中的红鲤不知游向何方 连编竹器的老人也道不明村史 村口的飞石树至今仍呈谜团 村姑羞答答从...

  • 鲁迅与上官周/曹燮

    作家鲁迅与画家上官周相隔二个世纪,要将他们联系在一起总觉得有些牵强,因为在众人眼里鲁迅是名作家,以文章著名,由于名...

  • 蜂佬剿匪记     曹燮

    罗氏发中者,号蜂佬,邱赖人也。年少结蜂缘,稍长尤甚,而立之年已饲蜂百担,蜂极旺,蜜质优,众人争相购之。 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座书院两名儒   曹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ztd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