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需求与用研
需求不是满足人们的贪、嗔、痴

需求不是满足人们的贪、嗔、痴

作者: 四四四毛 | 来源:发表于2016-05-06 19:49 被阅读143次

今天老鸦分享他的产品观,有一个很核心的观点,他觉得几乎所有成功的产品,都是针对人性的弱点,激发欲望,让用户着迷。比如团购、余额宝、存储空间,是利用人性的贪婪;杀毒软件、培训班是利用人性的恐惧;Google、百度、电商是利用人性的懒惰...当然,整个分享的最后,他补了一句,有可能自己说的都不对。

我无法同意他的观点。所以记录一下我的感受,算是自己作为学习产品过程中的观点和判断吧。


我觉得我们有点过于强调人性的弱点。我们先想一下,人类是怎么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的?亿万年的进化,无数次生死存亡的关头,人类存活了下来,没有灭绝,是因为有自己的生存优势。而弱点是什么?** 没有一个单独叫弱点的东西,它是我们的优点带来的副作用。** 比如,人类早期生存环境恶劣,吃甜食能够补充更多能量,更有利于生存,但是它会带来的副作用,在现在物质没有那么匮乏的时候,我们甜食吃太多,肥胖症出来了,糖尿病出来了。所以,** 爱吃甜食这个天性并不是弱点,它在合适的范围以内,是优点,超过那个范围,才会变成弱点。**

那我们去看这些产品,** 与其说,这些产品利用了人性的弱点,不如说,它们是帮助我们强化人性优点同时带来的副作用。怎么说?团购,我不认为它是因为贪婪才存在。团购的本质是双赢,买的人多,卖家降低了价格也有利润,卖的便宜,买家能享受更优惠的价格,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模型,是好东西。但是这么好的东西,它也会有副作用,比如买家太过于追求便宜,就有可能买到不需要的东西,卖家为了多卖,就会去宣传一些自己做不到的东西。** Google,或者互联网的出发点,是能够加快信息的传播和获取,它的副作用,则是信息太容易获得,让人不爱去通过其它更麻烦的手段获取更高质量的信息。

所以我觉得,不要从弱点这个角度去看,去想怎么利用它,因为它只是副产品。不是不能这么做,而是没必要,它多绕了一层。我们不用去绕这一层,最直接的,还是应该去挖掘用户的痛点、利益点。

那我们就完全无法从人性中获得什么吗?也不是呀。

** 做产品,与其说要懂人性,不如说要懂心理学。现在认知心理学已经有非常多关于人类心理的研究,这些研究能帮我们获得更多的产品思路。** 我们拿微信红包来说。微信红包最吸引人的在哪里?它是因为把我们日常的红包放到手机上吗?不是。它是因为人爱贪小便宜吗?也不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是随机,你不知道你点的那一下,会拿到多少钱,手气好不好。这是科学研究发现人存在的普遍心理,这也是老虎机的奥秘。我们的产品怎么借鉴?举个例子,我们要做每日签到,签到后给用户积分,你可以每天给2个积分,也可以每天给一个随机的积分,今天1分,明天5分。哪种方式更好?如果懂心理学,就比较容易做决策。

所以总结起来就两点,第一、如果我们去探讨一个产品和功能,不要从弱点出发,还是得从正面出发,从帮助用户的角度出发考虑;第二、我们可以去借鉴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运用到我们的产品中。

这是我的理解,欢迎拍砖。

相关文章

  • 需求不是满足人们的贪、嗔、痴

    今天老鸦分享他的产品观,有一个很核心的观点,他觉得几乎所有成功的产品,都是针对人性的弱点,激发欲望,让用户着迷。比...

  • 成长是反人性的反思

    微信之父张小龙曾经说过:需求是满足人们的贪嗔痴。顺应这个理念,所有在大众中流行的App都充分的满足了人的“贪嗔痴”...

  • 【乱想乱写】欲望与需求是互联网流量的本源

    贪嗔痴,佛教也叫三毒:贪是顺境的贪爱,不满足;嗔是逆境的嗔恨,不理智;痴是事理不明,善恶不分的执拗。 贪嗔痴是杏仁...

  • 贪嗔痴

    世间万物皆有贪嗔痴,世间烦恼皆起于贪嗔痴。 贪嗔痴,源于佛教。 贪,指对顺的境界起贪心,非...

  • 贪嗔痴,三个痴儿

    微信之父张小龙老师说,产品终极是满足人性,而人性就是贪嗔痴。 佛说,贪、嗔、痴乃人性的三大毒药,即贪婪、怨恨、痴愚...

  • 警惕人性贪嗔痴

    佛教说人的本性是贪嗔痴,贪是贪婪,嗔是嫉妒,痴是迷恋。 人的天性里有那些需要警惕?贪,嗔,痴。 贪是错误的期待,想...

  • 变化的根本

    佛陀开示我们,戒掉贪嗔痴,戒掉贪嗔痴,戒掉贪嗔痴,重要的事情,我每天要对自己说三遍。 个人认为,这其中的嗔心相对容...

  • 修行心要

    作者:学山禅师 居士:请师父开示修行心要。 答:不贪,勿嗔,莫痴。 居士:经云:贪嗔痴性,即是佛性。又云:贪嗔痴,...

  • 贪嗔痴

    稻盛和夫说贪嗔痴是蛊惑人心的“三毒”,要切断。可是,在爱情里的这“三毒”,教人如何切断呢! 爱上一个人以后,就会想...

  • 贪嗔痴

    佛家有“贪嗔痴”三念,他是世界一切烦恼的根本,所谓贪,是对喜好的过份偏执;嗔是对讨厌的过分偏执,痴,是对根本不明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需求不是满足人们的贪、嗔、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zuj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