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盲从。
第二阶段,怀疑一切。
第三阶段,思辨弹性。
环境对人的思维方式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中国孩子的叛逆期有的来的早,有的来的晚。
有的人到四十才觉醒,自我意识的觉醒吧,我有个同学的爸爸就是这样,四十岁左右的时候,知道了要有自己的生活,原来觉得自己都活在父母的意志下。最好的方式就是从小学就有一种弹性的思维方式,不是非此即彼,客观理性,独立思考,弹性灵活。
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比较相似,但做事还是能区分出来的:依赖vs互赖,关键点是有没有自我。到了第三阶段,才谈得上真正的独立思考与智慧。走过盲从,走过虚无,拨云见日,才感到自己走在正确的路上。
读书也是这样,根子也是思维方式和思维层次。那个失联九年的高考状元也看书,看了很多哲学书,但是是怎么看的呢?
应该处于第二阶段,那能吸收到多少精华呢?能不能站高一线呢?正确的思考大于天赋。习惯于正确的思考方式就容易踩到点子上,外面看起来就是有慧根。
第三阶段:
第一步——研究分析,知好知坏,明白通透。
第二步——站高一线,自己有判断,去粗存精,思辨。
第三步——学以致用。
书与人的缘分,核心看的是内在思维的开窍程度。
如果智慧可以一言以蔽之,可不可以说是:正确的思考方式——慧根?
我大学前,盲从,但也有一定的自主独立意识。
大学后至毕业,怀疑成分更多,但也保持相应的未知。
现在,思辨,才感觉真正的落地。
有的孩子看起来笨,但在慧商上下功夫深,曾国藩vs小偷。
那个小偷智商高,机械记忆好,但既然这样,书里面好的思维方式吸收了没?就因为这样,自以为知道就是懂了,反而买椟还珠了;曾国藩,虽然天赋不好,但智慧方面功夫下得深。
以慢为快,思维方式不是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