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灭,细思恐极的哲思

作者: Kevvvvvvvvin | 来源:发表于2018-03-17 17:29 被阅读279次

    你说中国最牛的科幻小说是什么?

    相信大家都会回答说《三体》

    不过,今天要说的这部,更牛。


    它在2014年打败《三体》拿下了星云奖。

    并由《机械姬》导演亚历克斯·加兰改编成了电影——

    《湮灭》

    Annihilation

    烂番茄新鲜度87%。

    该片改编自美国科幻小说作家杰夫·范德米尔《遗落的南境》三部曲中的首部,

    也就是当年获得星云奖最佳小说,击败了《三体》的那本。

    华盛顿邮报这样评价它:

    “《湮灭》是一部相当成功的惊悚小说,也是一部背景设置在不久未来、有着古典风格的哥特式恐怖小说。”

    科幻与惊悚的组合实在太适合改编成电影,再加上当今的特效水平,似乎完全可以实现文字到音画的“无缝切换”。

    但《湮灭》的导演不甘心于此,

    《机械姬》的导演亚历克斯·加兰可是编剧界的一个人才,这次指导、改编小说,他再一次往影片里融入了众多新颖元素。

    这也是娜塔莉·波特曼沉寂一年后带来的第一部新片。

    影片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制造心灵焦虑,榨干观众的思维,提升情绪的波动。

    所以《湮灭》( Annihilation)好看,但并不容易看


    这次就先给大家梳理一下剧情【不愿剧透者可跳过】

    《湮灭》和别的科幻片不同,这部电影有趣之处在于,它是用“倒序”的手法展开。

    生物学家莉娜(娜塔丽·波特曼饰)的口述贯穿整个故事。

    莉娜的丈夫一年前在部队执行秘密任务时牺牲。

    这一天她新粉刷了他们的卧室,却发现去世的丈夫居然回到了家中!


    但回来后的丈夫却什么都不记得了。

    而且很快,他竟开始抽搐、口吐鲜血。

    军队把他们接回了驻地。

    原来在过去的一年中,丈夫所在的部队奉命在美国一块被隔离的区域进行探索。

    这块区域被一层迷幻的、流动的彩色“泡泡”笼罩着,而且在不断地扩大。

    它被标志为“X区域”(AREA X),未知且充满危险。

    部队曾经11次派出考察小队,但全都失败了。

    其中第2次去考察的队员集体自杀,第3次考察队突然拔枪互相残杀,而第11次队员全体失去神志,回来后不久都死于癌症……

    莉娜的丈夫是11队中唯一幸存的

    但是目前看来,也命在旦夕了。

    为了搞清楚“X区域”中究竟是什么把丈夫弄成了这样,莉娜自愿和第12队的四位女队员进入这片神秘地带。

    然而刚进入X区域不久,怪事就发生了。

    大家一觉醒来,以为这是自己度过的第一个夜晚。

    但食物消耗量证明,她们已经在里面待了至少三天!

    而事情似乎远没有这么简单。

    越来越多的明显的事实表明,X区域存在大量的“变异”

    同一根枝条上,长出的竟是不同种类的花朵。

    鳄鱼的嘴里,竟长满了鲨鱼的牙齿。

    越靠近源头的灯塔,这种变异越发剧烈:

    植物竟长出了人类的轮廓;

    树上的叶子竟变成了晶体状。

    最可怕的是,这种变异对考察队的成员也造成了影响:

    她们发现前一队中的一个队员,身体里长出了枝条,最后变成了墙上的一幅植物壁画。

    夜晚狗熊吃掉了一个女队员的声带,第二天狗熊竟然也会发出“Help me!”的人声。

    另一个女队员身上长出了树叶,消失在丛林中。

    莉娜取了自己的一滴血液放到显微镜下,发现细胞已经发生了变异。

    用其中一个女孩的话来说:

    “X区域就像一块棱镜,所有的DNA在这里都被折射、杂揉了。”

    最后,莉娜终于抵达了变异源头的灯塔,却发现了一个更加惊人的事实:

    莉娜的丈夫在这里用一台DV记录下了自己自杀的录像。


    也就是说,她的丈夫已经死了!

    那外面那个男人究竟是谁?

    很快,莉娜知道了答案。

    在灯塔内部的一个深坑里,莉娜看到了某种外星生命体。


    “它”吸收了莉娜的一滴血,竟变成了和她一模一样的“人”!

    这个外星生命显然还在学习和适应的阶段,它模仿莉娜的一举一动。

    趁着它还不具备攻击性,莉娜用一颗磷弹毁掉了整座灯塔。

    这片彩色的流动的结界,也随之消失了。

    但你以为这个故事真的就这样皆大欢喜地结束了吗?

    别忘了,这些都是走出X地区的莉娜口述的回忆录。

    然而谁能保证,

    这个“莉娜”还是最开始进去的那个人呢?


    影片最后,莉娜和丈夫深深地拥抱,但她的眼里闪过一丝彩色的光。

    这又是导演在暗示什么呢?


    【现在开始分析】

    从手法上来看,亚历克斯·加兰在《湮灭》这部片子里融入了转移生物学、非自然突变和极端环境下对人类善变本性的描述等等,并且保持了他强烈的个人审美风格,

    那种闻名的,哥特式的,极简主义的色彩美学冲突。

    一直吊着观众胃口的,还有突入奇来的惊恐。

    这从天而降的陨石到底是何方神圣,是意外还是有所图谋?

    被击中的灯塔作为事件开始的地方,逐渐成为了整个故事的中心,也是剧情的终点,疑团的谜底,时刻牵动着探险小队5位女性的心。

    去到那个灯塔的冒险之旅,一场又一场的情节高潮,给这个神秘的磁场世界披上了一层又一层神秘诡异的外衣。

    另外,在叙事结构上,导演采用了双线叙事。以过去时,回忆性的叙事来展现那场诡异的探索之旅,又用现在时,对主角莉娜的审问来作为支线。

    交叉叙事,这就有个好处,可以模糊时间线,让观众迷惑,两端故事都由莉娜一人讲出,真实和虚构在非线性的叙事时间线下显得更加模糊不清,暗昧不明,悬疑感急速增加。剧情的张力仿佛是一把不断拉满的弓,等待在故事末尾的最高潮处得到全力的释放,并一箭击中观众的心灵。

    同时导演还多次利用了DV机作为叙事的关键道具,埋下了悬疑惊悚的伏笔。

    观众在DV机上看到了各种恐怖的场景,又看到了DV机上的人物现状。

    剧情高潮处,莉娜在DV机上看到了“复制”,看到了“重生”,看到了“湮灭”,谜底终于揭晓,联系故事的开端,恐怖开始疯狂地浸入我们的神经,夺取理智,覆盖我们的大脑皮层。

    这种小技巧完美发挥了倒叙和插叙的叙事魅力。

    当然导演营造氛围感不仅仅依靠故事,奇观场景和配乐也快速地把观众拉入剧情故事的旋涡中。

    在这个特殊的x地区里,地球所有的信号都会被包围住。整个地区的磁场都被反射,外面的信号进不来,里面的信号出不去,而且会被无限复制。

    人类的DNA是独特的,不同于其他动物和植物,所以在磁场中,人类的DNA会开始和其他所有生物进行着融合。

    这个核心概念建起后,导演开始大胆的发挥他的审美观。

    长着鲨鱼牙齿的鳄鱼,

    被异化的军人尸体,

    会发出人类呼救声的庞大野熊,

    人形花草植物,

    冰状的树木......

    《湮灭》就是这样靠着故事和场景,用悬疑和恐怖氛围把观众拉入了一个神秘世界,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观世界。


    而《湮灭》最让人激动的,还是它可作出多重解读的主题。

    《湮灭》几乎在原来的好莱坞商业片中找不到模板,近几年大热的影片《降临》可有类比,但在主题上大相径庭。

    《降临》侧重语言学,而且主题是拯救;

    但《湮灭》侧重的是生物学,遗传学,这在科幻商业片中绝对属于异类,

    更可怕的是,影片有着反人类的幻灭意识。


    人非人,物非物。

    其实这个导演亚历克斯·加兰早在在他的《机械姬》中,就已经借用人工智能这一话题来讨论过了。在《湮灭》中,他借用生物学和哲学理论又重新解释了这一主题。

    究竟人是什么,如何定义人为人?

    片中的5位女性都有着丰富的象征性,透过她们,可以来解答这个主题。

    影片一开始就透露出了主题的切入点,细胞的分裂与再生。

    这样说吧,其实人就是一个庞大的细胞组织构成体,细胞的分裂、死亡和再生,这一步步每天都在人类的身体中上演着。

    细胞的分裂是为了自我生存,同时它们也为人类的生命提供了延续。当分裂开始衰减时,人类也就进入了衰老期,直至死亡。

    病毒性细胞侵入人体也是为了获得生存的机会,消灭其他细胞,自我分裂,占据一席之地。

    所以大多数细胞的分裂是为了保护自我,

    但是有种细胞的分裂是可怕的,

    那就是癌症细胞。

    它们复制,融合,摧毁它之外的一切细胞,然而它不是为了生存,而是走向毁灭,因为人类在癌细胞扩张到最顶峰时就迎来了死亡,宿主湮灭,癌细胞同时也就失去了有机体的承载,只能同时灭亡。

    影片中,借此提出了全新的思考角度,

    是否人类的死亡就等于细胞的灭亡?

    人类的湮灭有时也许是新物种得以出现的良机。

    归根结底,人类也是细胞生物的一种而已,只是比较复杂,暂时较为高级。

    在人类的认知中,对于人类生存有益的细胞得到了维护,而其他细胞生物结构却不被人类所重视,甚至处于对立。

    于是在《湮灭》中,当人类的细胞,独特的DNA因为场域的反射与植物、动物开始融合时,新的物种降临了。

    影片最后真相大白,

    其实这块陨石,这个场域,这场DNA的复制,细胞的融合与再生,都是外星生物的一次精心策划,有意而为之。

    为了弄清地球生物体结构,外星生物体选择、测试了多重DNA的组合,最终发现人类果然是地球最高级的DNA序列,最稳定的细胞组织。所以片尾,它复制了女主角莉娜,还有她的丈夫。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发现了自我可以同时存在,

    比如莉娜的丈夫在和其复制体相处的足够久后,他失去自我认同,以自毁结束,让复制体取代了本体。

    而莉娜却选择与自己的复制体搏斗,保留自我的存在。

    这也是片尾的谜题之一,

    究竟走出场域的莉娜是复制体还是本体。

    我想细心的观众一定会发现,最后这个Lena已经是复制体之后的复制体。

    外星生物通过这场DNA的复制实验,在地球上制造生成了他们的亚当和夏娃,人类的命运走向了未知,天平开始倾斜。

    所以,细思极恐的结尾有着反人类的主题闭合。

    在影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处细节:

    衔尾蛇纹身。


    当探险小队在X区域中待了一段时间后,这个纹身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了每个成员身上。

    仔细想一想:

    这个形状也是个有趣的循环。

    “∞”

    开始时的一点,和结尾时的一点,真的完全相同吗?

    那些进入X区域的人,全部的细胞都发生了变异,那他们还是原来的自己吗?

    我们身上的细胞每三个月就会更新一次,大约每6年就会把一身的细胞全换掉。

    那时候的我们,又还是原来的我们吗?

    所谓的“湮灭”,在生物学家看来,是在创造一种新的物体。


    而那些以人的形态逝去的生命,以植物的形态活着,算不算是另一种意义的永生呢?


    仔细分析,其实选取的5位女性主角自身也是各有隐喻,

    影片中提出了自毁不等于自杀的概念。

    来到场域的5位女性一开始被定义为参加了一场自杀行动,因为前面10组人都有去无回,选择参加的人必定有着内心问题。

    有的人婚姻失败;

    有的人沉迷酒精;

    有的人陷入自残;

    有的人身患癌症,

    在生活上,他们都被看作有着自杀倾向和自毁倾向的人,

    可片中人物认为,自残不等于自杀,这种自毁也许是为了寻找活着的感觉,也许是一种新生。

    果然,片中其他几位女性人物都在剧情中走向了湮灭,变成了新的生物。

    那个自残的女性角色得到了新生,与植物细胞融合,

    被癌细胞折磨的女领队,最后湮灭为细胞,在与莉娜的DNA融合后,幻化为新的生物。

    癌细胞吞噬了她的本体,通过湮灭后得到了新生,而且还占据了人类主体的位置。


    最终,湮灭不再是消亡的意思,而是新生。



    导演用整个故事,重新定义了Annihilation这个词的意思。

    据说亚力克斯·嘉兰在《湮灭》中还致敬了库布里克对惊悚气氛塑造的方式,就像《2001太空漫游》中的那种压抑感。

    不过话说回来,该片仅仅将这些抽象的问题与理念直接转化为电影画面,即使到了影片最后的结尾也没有给出相对明确的解释,这对观众可不太友好。

    维伦纽瓦在同样缓慢的《降临》中,带来了令人百感交集的转化与启示,而《湮灭》在影片最后,并没有形成类似的确定的结论,而更像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半成品。

    所以,《湮灭》这一部极富深度且晦涩难懂的电影可能不如其他影片更符合大众的胃口吧。

    只可惜资源这次是没办法分享了,不过推荐大家读一读原著《遗落的南境》,思考深度同样不输电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naturalwave:女主能够变异后重生走出来,是因为她虽有强烈的内疚,但始终保持要活着的对生命珍惜的意识和觉知;男主和其他四位女的主观意识走向自我毁灭,但男主仍有一丝爱情的希望,寄托在复制体身上,但没有意识力的主导,所以不稳定。
        人的根本在于意识的觉醒和重生
        07fcbc1f5c97:女主本身就不是什么标准意义上的好人,有极强的目的性和行动力,不管别人死活,为了去看看灯塔到底是咋回事,骗队友不带眨眼的。
      • 德甜:应该是2015年?还有湮灭和三体根本不是同一类型的科幻,两个系列的原著我都看了,对于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来说不存在“击败”一说,得奖有先后而已。遗落的南境第一部画风走的是爱手艺克苏鲁未知恐惧气氛渲染,三体史诗级别脑洞惊惧,读完之后的震慑感简直无法形容。湮灭需要自我引导进入状态,而三体不用。

        三体是国内断档的史诗级别科幻巨著,并且有自然科学的前瞻性,看第三遍仍旧心潮澎湃,这种感觉太空漫游2010以后几本书都做不到。湮灭我个人对其喜欢程度不亚于《你一生的故事》,也就是降临的原著,硬科幻硬的点不在数学物理而在于语言学。顺便补充一下降临这部电影是真牛逼——电影把书很多抽象的东西具象化了,真心牛逼没有电影本宝宝看书是懵圈的,当然也有扼杀脑补能力的嫌疑。

        好吧国内今天上映还是蛮激动的,其实我在手机上已经看过一遍了今天去影院二刷。我就没敢仔细读你的文章(因为...因为我最后二十分钟还没看怕被剧透啊)
        07fcbc1f5c97:@糖霜雪泥玻璃米 1,.世界上超过500米的射电天文望远镜多的是;2.引力波早就被爱因斯坦得广义相对论预言了;3.三星系统无任何实际意义,只不过是双星系统里再加一个星,不存在任何需要遇见的东西,至于三星系统得环境,显然不是作者实际计算出来得,只是为了其他目的编造的。综上所述,三提无任何前瞻性,写的都是别人研究完的东西,支部把很多不相干的东西混到一起,基础知识不健全的人无法分辨而已。
        德甜:@知者无惑 《环球科学》2017年年初有一期总结的16年十大科技发现(1)贵阳五百米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天眼(对应红岸基地)(2)引力波被证实(3)比邻星和南门二双星之间存在引力束缚并构成货真价实的三星系统。我并没有强调三体系列跟人类科技文明的进步有多么显著的相关性,但我对这三本书感情还是很深厚的。
        07fcbc1f5c97:《三体》有科学前瞻性?连基本的科学性都没有,怎么就出来前瞻性了?
        也许你认为敢于假设现有科学定律失效就可以算前瞻性了,但这并不算很难。只要设定一些元素不准守现有科学规律就好了,比如那个水滴。

      本文标题:湮灭,细思恐极的哲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acj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