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并非《无知的游历》

并非《无知的游历》

作者: 落落_大方 | 来源:发表于2018-08-06 08:58 被阅读53次

1

陈丹青说,人向往某地某国,或凭空神游,或亲履斯土,各是各的经验,此或许人会写游记,此也何以我总不愿读游记,然而我竟写了。好的游记该怎样写法呢?

《无知的游历》,是他的三篇游记,2009年至2011年为《华夏地理》杂志的特稿结成集。

我并不爱看游记类的书籍,把一个地方用笔呈现,除了眼睛所看到的物,还有知识,感性,直觉,阅历,洞察力,表达力,对美的理解和鉴赏……而这些对每个人而言是不同的。

用编辑叶南的话来说,从熟视之物看出新意,从平凡之事看到美,从混沌中看见秩序,从无情中写出有情,游记,是考验观察和见地的文体。

无知而游历,并非无知而游历。这本书吸引我的,一个原因是陈丹青;另外一个原因,游历的胜境,异国的经历,鸟儿啄走早餐,那原本是你自己的事情,当你讲给我听,我感受到你彼时彼地的那份真意。

2

陈丹青的文字,有巨大的张力。

“教堂的尖顶或圆顶不是句号,不是终结,而是引视线指向天际,为无形的上升感与消失感,赋予有形。”

“礁石,海的白沫,三两渔船,沿海无人,还没瞧见一根希腊石柱,我已驰入时光深处,至少两千年前。”

景物应该怎么写?你眼里的斜阳,你脚下的草地,年代久远的斑驳的建筑,多少人在此前驻足停留,或沉思,或凭吊,或赏看,或感悟,或引发念想。眼前断壁残桓耸立的石柱,在你的脑子里可能已经汇集了千军万马,又如喜剧的开场白。大幕拉开,陌生带来想象,想象最美。

山水、雕刻、建筑、艺术……人们用有形的物来表达想象和美。在时间的长河,用沉默的姿态,迎着日出日落,沧海桑田。

以不变,应万变。

相关文章

  • 并非《无知的游历》

    1 陈丹青说,人向往某地某国,或凭空神游,或亲履斯土,各是各的经验,此或许人会写游记,此也何以我总不愿读游记,然而...

  • 并非《无知的游历》二

    “旅游是异国想象的种种落实或颠覆。” 在书本里读到的景致,和站在那片土地上的触摸,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第二章是写俄...

  • 无知的游历

    一个人只要常做不辍,就能成就惊人的业绩。——杰弗逊 最近颇得了些不错的书,基本在历史和人物传记范畴...

  • 无知的游历2016

    有天若有人问,这一行烟尘滚滚 成败不论,我给自己打几分 我会说我很努力,也祈祷有好运气 告别了青涩单纯,没有后悔把...

  • 无知的游历——庐山行

    在我的生活中,旅行的分量并不大,多数时候都是蜗居一隅。偶尔会翻翻书,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和认识是通过别人的眼睛。这样会...

  • 读陈丹青的《无知的游历》

    今天读陈丹青的《无知的游历》,就这个标题就感触良多。他是一个游历甚广,学识博杂的艺术家。不管是在做节目中时,还是在...

  • 有关到达  有关无知的游历

    在去俄罗斯之前,偶然的际遇看见了陈丹青的《无知的游历》。书里面谈到了俄罗斯。这一部分写的较其他国家闷,没办法,...

  • 无知者并非无罪

    到简书写稿到今天也有两个月了,刚开始写完稿子就是放在那里,后来知道原来还可以投稿。知道可以投稿后,我就会在“小说”...

  • 他们的情缘:俄罗斯与西方!《无知的游历》读后感下

    《无知的游历》,这是第2篇读后感了。上一篇是陈丹青老师游历的第一站- 土耳其。因昔日的拜占庭太迷人,所以虽然书中这...

  • 常识&结论

    令知识死亡的并非无知,而是对无知的无知。因此,知道自己无知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它是获得知识的起点。知道自己愚昧本身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并非《无知的游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acw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