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好文精选想法读书
诗经里的送别(三)

诗经里的送别(三)

作者: 杏花疏影1 | 来源:发表于2022-03-18 10:29 被阅读0次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邶风·二子乘舟

你们俩人乘船走了,船儿在水面上飘荡远去。我的心中充满思念,我心中充满忧虑不安。你们俩人乘船走了,船儿在水面上飘荡远去。我的心中充满思念,希望你们不要遭遇灾祸! 

这是一首让人动容的送别诗,全诗无一句比兴,诗中的意象,只有“二子”和一再重现和消逝的小舟。从诗中描写的意思来看,事情发生在河边,画面只有飘飘远逝的二子、船影,其余全为空白,便为读者的联想,留下了更多的空间。全诗二章,采用了叠章易字的写法,在相似中改换了结句。景象未变,情感则因了诗章的回环复沓,而蕴蓄得更其浓烈、深沉了。

首章开篇两句“二子乘舟,泛泛其景”,首句描写的是近景,点出送别地点发生在河边。从诗中我们看到两位年轻人拜别了亲友登上小船,在浩渺的河上飘飘远去,只留下一个零星小点,画面由近而远。“泛泛”二字形象地描绘出波光粼粼的场景。接着诗里融入了送行者的身影,她久立河岸、极目远望,心中的牵念之情起伏不定,发出了难以割舍的感叹“愿言思子,中心养养!”“养养”形容在送行者心上的既爱又念,依依难舍又不得不舍的难言之情,“我的心中充满思念,我心中充满忧虑不安。”诗人用祈祷的方式,传达情感上的递进和转折,恐怕只有亲人、最爱的人才会真正如此设身处地地惦念他们。在这割舍不断的牵念中,很自然地浮起忧思及对他们的未来担忧。

诗中的第二章,“二子乘舟,泛泛其逝”采用了重章易字的写法,这是诗经中惯用的手法。只在相似的句中改换了个别的字。而诗中的情景并没有发生改变,情感则因重章的回环复沓,而使得情感更其浓烈、深沉。也许此刻,在诗人的眼中,“二子”所坐的小舟,早已消逝在碧波荡漾的河流之中,可送行的人却还在河岸上久久凝望。当“二子”离去时,她那难以割舍的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却又生出了深深的恐惧和担忧。“愿言思子,不瑕有害”二句,于是在诗人心中用祈愿的方式,传达了情感深处割舍不了的牵念以及陡然袭来的忧思。这种递进和转折,在滚滚滔滔的河面上,在渐行渐逝的天地间,便刹那间充斥了诗人的全身心。“愿言思子,不瑕有害”而这发自心底的的祈愿:我的心中充满思念,希望你们不要遭遇灾祸! 

从古至今以来都是血浓于水,不管二子如何的兄弟情深。“争相为死”的说法到底是真是假,我们没有办法考证,但全诗的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却永远感动着后人。这份纯真的感情,也正是诗经的魅力之所在。

相关文章

  • 诗经里的送别(三)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邶风·二子乘舟》 你们俩人乘船走...

  • 诗经里的送别(一)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渭阳》 渭阳这首诗浅显易懂。从时...

  • 诗经里的送别(二)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

  • 随笔

    今读《诗经》里的《邶风·燕燕》,才知道它是中国诗史上最早的送别之作。 燕燕 ...

  • 诗经国风邶风燕燕

    1 今天继续抄书诗经国风邶风,第三首是“燕燕”,按照介绍,是《诗经》中极其优美的抒情篇章,是我国诗史上最早的送别之...

  • 故事里的《诗经》-燕燕

    《燕燕》是《诗经·国风·邶风》中的第三首诗,是一首送别远嫁的诗。也是中国诗史上最早的送别诗。但送行的人和被送的人到...

  • 送别——诗经·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

  • 诗经里的婚礼(三)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

  • 诗经里的哀歌(三)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qú)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

  • 文化旅游||《诗经》里的河南—邶风篇(2)

    诗经中还有很形象生动的送别诗,例如在《燕燕》里。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里的送别(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aji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