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哀歌(三)

作者: 杏花疏影1 | 来源:发表于2022-02-11 12:06 被阅读0次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qú)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鸿雁》

    鸿雁翩翩在空中飞,扇动双翅沙沙响。那人离家出远门,野外奔波苦尽尝。可怜都是受苦人,可叹鳏寡心悲伤?

    鸿雁翩翩在空中飞,相聚在湖沼的中央。那人筑墙服苦役,先后筑起百丈墙。吃尽辛苦又劳累,不知安身在何方?

    鸿雁翩翩在空中飞,嗷嗷哀鸣自放悲音。惟有那些明白人,知我作歌唱苦辛。惟有那些糊涂虫,说我闲暇不安分。

    这是一首流民们在沉重的徭役下哀鸣的诗。漂泊的流民因王事沉重的徭役,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思念家乡的亲人,看到鸿雁南来北往,具有超越时空的能力,于是他们便找到了心灵的寄托。他们想象着让鸿雁来承载自己心中无法言说的悲愤与愁绪,于是“鸿雁”的意象就成为了诗人们抒发情感的选择,咏雁其实就是咏人。

    《鸿雁》一诗的主题,历来看法不一。,而“鸿雁”作为文学意象在历代产生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其中“羁旅情怀”“游子思乡”“传书寄情”逐渐成了“鸿雁”的主流内涵。

    全诗三章,每章均以鸿雁比兴,以鸿雁起飞、鸿雁落地、鸿雁哀鸣来表现万民离散,不安其居,流民四处漂泊,颠沛流离,无家可归。借以抒发无家可归的悲愤。具有国风民歌的特点。

    首章写流民被迫到野外去服劳役,连鳏寡之人也不能幸免,振翅高飞的大雁勾起了流民颠沛流离无处安身的感叹,感叹中包含着对繁重徭役的深深哀怨。反映了人民生活的悲惨,对于繁重的徭役的深深的哀叹。

    次章承接上章,以鸿雁聚集在泽中象征着流民们在服劳役筑墙时的情景。大家一起协作,筑了很多堵高墙,然而自己却没有安身之所。“虽则劬劳,其究安宅”的发问,道出了流民心中的哀怨和悲愤。

    末章写大雁一声声的哀叫引起了流民对自己凄苦的生活的共鸣,成为流民自哀的情感寄托,他们以歌唱的方式,诉说自己悲惨的命运,表达了心中的怨愤。

    这首诗感情深沉,语言质朴,韵调谐畅,重章叠唱,一唱三叹。全诗根据内容的不同,或比或兴,比中含兴,兴中有比,比兴交融。叙事、抒情皆有,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首章写出行野外,次章写工地筑墙,末章表述哀怨之情,内容逐层展开,使主题得到了升华。鸿雁是一种候鸟,春来北迁,秋来南去,这与流民被迫长期在野外服劳役,四方奔走,居无定处的境况十分相似。鸿雁长途旅行中的鸣叫,声音凄厉,听起来十分悲苦,使人触景生情,平添几多愁绪。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生动传神的艺术语言能更好地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进入具体、感知的形象世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我的忧伤,我的痛苦,我的无助,我的不愿,我的不服,我的向往和追求,我的价值和尊严。然对于先民们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对无家无室的忧虑,居无定所的烦闷,频繁作战的辛劳和疲惫,思念故乡的痛苦;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对入侵之敌的仇恨,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触景生情的感伤,命运无常的恐惧,遥遥无期的等待,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冲击着敏感、忧患、焦虑的心灵。把它们吟唱出来,是一种自我遣怀,自我抚慰,犹如受伤的小动物,只有自己舔吮伤口,自己忍受痛苦,自己体验悲伤。换个角度说,诗人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想要追求自己所追求的,他却是了不起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里的哀歌(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dmak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