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法养生
养生是小术,却是大道,非常人行之

养生是小术,却是大道,非常人行之

作者: 居士说养生 | 来源:发表于2020-07-15 09:33 被阅读0次

    自古以来说起养生,就不得不提一下陶弘景这个人。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齐梁间道士,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自幼喜神仙方技之术,研习医药,悬壶济世,善养生之道,撰著有《神农本草经集注》《补阙肘後百一方》《药总诀》《养性延命录》等等,是历史上有名的养生学家。

     我们都知道,养生者为道家追求的浅层表达,即形神相安,延年益寿。这其实也是更为普世的一种表达,不能因为浅而不重要,实际更加符合现代人的追求。

    据史料记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男子的平均寿命是39,而女子是46。所以自古以来边有人生70古来稀的说法,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年代,对养生术有着独到见解的他,享年81岁,可以说是相当罕见了。而陶弘景的养生观更多的是凸显在《养性延命录》一书之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进行研究。

     《妙真经》说: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

    道是一切生命的本源,是宇宙的原动力,原始能量,天地阴阳自然万物都由道所化生,都具有道性,内涵道的基因,它们都是道所生养的。然而天地万物可见,道不可见;天地万物可知,道不可知;天地万物可闻,道不可闻。究其原因是道无形无象,无色无味,无方无圆,无内无外,无大无小,无长无短,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美无丑,浑然而自然而然,寂寞冥杳,虚静空无,无中生有,无为而无不为。所以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殆,可以为天下母。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为和。道是宇宙的本体,万物是由阴阳和气而生化的,所以养生者莫要失道。

    首先要效法道的本性本质和道的性情,顺应天地四时阴阳的和气,春顺生发之气,夏顺长养之气,秋顺收敛清肃之气,冬顺潜隐闭藏之气。春夏以养阳气,秋冬以养阴精,养阳气以利于秋冬的收藏,养阴气以利于春夏的生长,阴平阳密,精神乃治。在生活中以饮食有节,起居有度,不妄自动作劳苦,并且要与大易五行干支阴阳相契合,如此方能精神完备,一直生活到人们应该有的终极寿命,超过一百岁。

    然而对于今天,更多的人人却不是这样子,把酒作为琼浆玉液,放纵情欲,妄自作为,饮酒大醉就行房,恣情纵欲,耗竭精血,不知道经常要保持精血的盈满充实,却又随心所愿地奔驰七情放逸六欲,务要使内心快乐愉悦,游荡于是非温柔之乡不能复返,起居无节无度,所以正当壮年身心已衰弱疲惫。有不知者不做,然而知者亦不做,却都在美其名曰:养生。难!难!难!

    老子说:谷神不死。谷即养,能养神则不死。神为五脏之主,有神则五脏藏魂、魄、神、精、志,五脏伤则五神离去,伤神则神智不精明。人的神来源于天地,天有五气养人,五气入鼻可使精神聪明,身心和泰,地有五味以养人,五味入于脾胃,升清而降浊,营养形骸骨肉血脉,所以《内经》里说:天地和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老子说:通达于天地根本的玄牝之门,就好象鼻口呼吸喘息一样,绵绵微妙,似有似无,宽缓和舒,自自然然,这岂不是道吗?它的运动变化不可闻见,却一直不停息地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宇宙天地万物改变,它却仍然永恒不变,天地万物有生灭,而道无生灭,我们怎么去效法它吗?要效法它就要学习、修养、施行它。道无为无妄,而人们往往是有为有妄,有为有妄半百而衰,无为无妄永恒为常。人能长生不老,首先无妄,目不妄视,耳不妄听,鼻不妄嗅,口不妄言,手不妄持,足不妄行,心不妄想,精神不妄施。人之早衰反之而行,贪欲妄为太多,常以求得身心最大的快乐为自我的满足,向身外去求奉养身心的厚重之物,只能是背道而驰,如此厚生反而是害生。所以老子说:善于摄生的人,在路上行走,遇不到猛兽,在行伍里也不用被甲持锐,猛兽并不伤害他,兵器也不会刺伤他,因为他奉行无为无妄无私的道性啊!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如果拿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事事物物,思虑劳累自己的形体,疲惫精神,患得患失,怨天忧人,区分那些所谓的正邪、善恶、美丑,以自己的性识智虑而动,以有限的智识寻求无趣的是非,精神岂能不过早地穷困倦怠吗?已经被所谓的智慧困惑了,又用所谓的智慧去探求它,更进一步地困乏了。真正通达生命情态的人,不去追求生命中没有必要的东西;通达命运情态的人,不去追求生命中无可奈何的东西。生命和命运只是人生的过程而已,就好象在旅途遇到什么,随机应变,随方就圆,随遇而安而已。不强求,不较劲,不执拗,自自然然,如春夏秋冬循环往复,事来则应,事去则静,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有生则尽生之务,通达养生之理,寻求养生之道,乐天寡欲而无忧。禀持自然的天性,尊道贵德,尊生贵术,运用天然的禀赋,避免后天的智巧,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摄养浩然之炁,天然之性,与道合真。

    司马谈说:精神是生命的根本,形体是生命的器具,精神大用就衰竭,形体大劳就死亡,精神与形体两者都过早地衰败了,想与天地长久,是不可能的了。所以人之所以有生命的存在,是因为有精神,精神寄托在形体之中,精神与形体脱离就会死亡。死亡的就不可以重生,脱离的就不可以复返,所以明白的人都看重它们。老君说:一般人最大的生命周期以百年为限,如果善于摄养节护,活到千岁也有可能。如同油灯燃烧,些小灯火与大炷燃烧的时限有很大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博学而我专攻,众人忙乱性情暴躁而我平静安定,不会因为人情世故影响到我们内心,不去营谋非份的事情,淡然无为,神气自然饱满。众人以为我掌握了不会死亡的药物,天下只有我明白这个道理。更不要作那些幽隐暗昧的事情,天地鬼神自然知道你的心情,洞察你的形影。举头三尺有神明,内心的活动,悄声的言语,只要有动静都会被身外的鬼神闻知。犯禁千条,大地就会收走你的形体,何况是发自内心做的善举,必有吉祥喜庆的报应,人暗地里做的好事,他人虽不知,鬼神必然给以莫明的吉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困果循环不差秋毫。

    《名医叙病论》说:世人多致早夭而不能活到天年,都是由于不知道爱惜精神。愚笨的人尽意忿争,邀射名利,内伤精神气血,外贬肌肉筋骨,气机壅塞,经脉梗阻,腠理空疏,正气日衰,邪气日盛。

    彭祖说:大道并不繁琐,只要不考虑衣、食、声、色、胜、负、失、得、荣、辱、心不劳,形不极,经常运用导引、吐纳、胎息的养生方法,可以活到千岁也不是问题,如果想要长生不老,长生久视,应当服用上品丹药。

    仲长统说:荡涤六情五性,有心而不用心去思虑,有口而不用口去言语,有形体而不过于安逸,即使安闲也不能迁就安闲,觉得快乐的事情也不要爱上这样的快乐。

    陈纪元说:人生百病以至于早衰早亡,多由于饮食不加节制,饮食的害处,有时超过声色,因为声色可以断绝一年半载,饮食不可以废除一日,饮食为益太多,为害也不可低估,多则有伤,少则增益。这就是现代人病的原因,早吃,午吃,晚吃,不停的吃。

    仙人说:罪莫大于荒淫,祸莫大于贪得,咎莫大于谗言,这三点如同祸患一般,小则危及自身,大则危及全家。若想延年少病者应当警诫以下几点:不要起居无常,妄为妄施精神,妄施必然生命夭折残伤,不要太过温热消灼骨髓,不要太过寒冷使肌肉冻伤,不要无故咳吐使津液丧失,不要突然呼叫惊动魂魄,不要过久哭泣而使精神悲戚,不要愤怒而使心神不乐,不要久思使心智恍惚,若能如此施行即可身得长生。

    彭祖说:过于保暖,形体又得不到劳动,必致风寒之疾;醇酒厚味,必致聚结肿瘤之病;声色歌舞,必致身体虚损之祸;沉溺声音,怡心悦耳,必致荒耽迷惑之域;飞驰游观,狩猎原野,以致发狂放荡失去方向;谋求战胜,兼并弱小,从中取利,以至于有骄奢安逸的失败。养生的道理,犹水火寒热温凉,不能丧失适宜的时候,反之必然为害不浅。就如同寒冬应温和,夏热宜凉爽,不失四时之和气,适身而不伤罢了。

    仙经说:“我命在我不在天”,只是愚昧的人不能知道内在的天机而已。之所以招致百病风邪,都是因为恣情纵欲,不知自我珍惜,以至于虚损百病滋生,譬如枯朽之木,遇风即折,将崩的堤岸,等到有了大水必先颓废。

    彭祖说:人之生命受精气于天地,虽然不知道养生的方法,但是只要日常生活起居调节得理,就能享寿至一百二十岁左右,不能达到的,都是因为不善于摄养而有伤损所致,略微通晓养生之道的,可以达到二百四十岁,若再稍微增加一些养生丹药,就可以活到四百八十岁。

    张湛《养生集》说:养生有十要,啬神、爱气、养形、导引、言语、饮食、房室、反俗、医药、禁忌

    青牛道士说:人不能常乐,常乐的人不能长寿。不要强行用力,体力不能胜任必致筋骨疲竭,伤筋损骨留下后患。若从早到晚,一天之中常有所作为,只要不疲劳即可。欲语云:“流水不腐,户枢不朽。”因其劳动之故。饱食之后不能坐卧,应当行走散步,以助胃肠消化磨合食物,不然使人得积聚不消化的疾病,以至于手足痹蹶,面目黧黑,必然损寿。皇甫隆询问青牛道士养生法则,大概就是形体常有劳动,饮食常有节制,劳动不能过度,节制不能致虚,除去肥浓,节少咸酸,减少思虑,捐弃喜怒,避免追逐奔驰,慎重房室。

    养性延命,即调养性情,才能使形体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故道家养生有性命双修,形神合一,心息相依之说,心性的调养犹其重要。人生百病,除了饮食劳伤,外邪风寒暑湿,以及虫蛇禽兽刀枪所伤外,一切疾病均由性情所致。如果人体的精气神完备,气血充足,血脉畅达,精神饱满,机能健运,犹如汽车油量充足,即可行驶很远的路途,人身亦是如此。反之若情志心性不畅,忧思气结,肝气阻滞,思虑操劳,不但血脉运行瘀堵,内在精气神也必然过度耗损,形成气滞血瘀以及痰湿内蕴之疾,百病丛生,必然英年早逝。

    倘若人体如天地万物,毛发、血脉、筋骨、肌肉,如草木、江河、山川、大地。风寒暑湿雷电雨雪,如人身形体自然的呼吸吐纳,动作音声。内心世界如大道一样至虚至无,至清至静,无形无象,无色无味,无边无际,空虚洞达如无物,作到无心无念,只是形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作,饮食水谷滋其营养,精神内敛气血不伤,百岁千岁不能灭亡,岂不长命。如此能否是心性与道性合二为一了,心契于道,即如道一样没有终没有始,永恒不变,与世长存。

    《小有经》说: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好、少恶,这十二少都与养生契合。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志,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脏,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惛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憔煎无欢,这十二多若不祛除,就是丧失生命的根源,没有这十二多的人,几乎要与真人并列了。心懒身动者寿,心劳形疲者夭,这是舒放散淡与过于贪多求得的差别。耕作的农夫长寿,酒肉安逸的早夭,这是嗜好欲妄少多的验证。闲散安定的人少疾,求学创业的人多患,这是事务简烦的不同。所以说世俗的人竞争名利,修道摄生的人罕于经营。胡昭说:色不正不视,言丑秽不听,气膻腥不向,味浓烈不尝,事有诈不谋,这些都羞辱精神损伤寿命。居处莫要无故而叹息,晨夜不要厉声呼叫,以防有不正之邪。常人不能做到无欲,又不能没有事务,所以只要做到心和念少,静心损虑,先清除乱我之神,犯我之性,这是爱惜精神的一个方法。

    《中经》里说:善于清静的人长寿,心烦气躁的人早夭。清静却不善于养护的必然减寿,躁动而善于养护的延年,清静容易驾御,躁动难以将养,通达顺时自然养护之宜的,清静可以得以养护,躁动也可得以养护。

    饮食之中,酒为五谷之精华,滋味极至,饮多则损人。五谷可充养肌体而不能益寿,百药疗疾延年而不甘美,甘美又充养肌体的,世俗作为珍品,苦口而又延年的,修道摄生的当作宝贝。

    《雒书宝命》曰:古人治病之方,和以醴泉,润似元气,不辛不苦,甘甜多味,常能服之,津流五脏,系在心肺,终生无患。

    口中唾液为身中甘泉,犹如天地之精气,聚为琼浆玉液,沉为华池,散为精气,降为甘露。若漱而咽下,灌溉脏腑,滋润心身,流利百脉,化养万神支节毛发,珍惜爱养它就是生命之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养生是小术,却是大道,非常人行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aorh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