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旅途中的午饭吃得匆忙,离开青岩古城时,天还在淅淅沥沥下着小雨;忽一阵大风起,只听得城门楼上旌旗猎猎,而那曾有过的足迹皆消散在了风雨里。
前方依然是云雾缭绕,山峦叠嶂。
汽车沿平坦的公路行驶,车厢里安静了下来;只有四周忽明又忽暗的光线,在提醒:我们穿过了一个隧道,又过去一个隧道......
昏昏沉沉最终被几声尖锐给惊醒了,导游小雷要使用话筒:
”我们的目的地是西江千户苗寨,那儿是苗族“原始生态”文化保存相对完整之地;有10余个依山而建的村寨连接成片,是我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能够接触到苗医苗药和苗银......”
对苗寨,我向往已久;从到贵州的第一天,就开始期盼。
载歌载舞的男女,节日盛装般的服饰,女子佩戴精美银饰,崇尚的是大自然,神秘的古惑传说等等,都令人遐想。
西江千户苗寨—清风摄影02
传说五千年前,炎黄和蚩尤在涿鹿决一死战。
战败的蚩尤部落,被迫逃离家园;南渡过黄河,一路迁徙至黔东南,借助着崇山峻岭之险恶,得以喘息并扎根生存。而蚩尤就是苗人的祖先。
不管真相是什么,苗人已然在这片土地上,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并源远流长。
犹记得很多年前,去过贵州的朋友,回来后这样描述着原始苗寨:
沿蜿蜒的山路,翻过一座又一座的山后,终于看见绿树掩藏的黑压压的建筑;
顺泥泞的山路到山顶,不少杂乱无章着,依山而建简陋吊脚木楼就在眼前;
楼底用于饲养家禽家畜,二楼是人们平时的生活起居区域,三楼则大都用于储存粮食。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分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石臼舂碾,靠天生存。
被数不清的大山阻碍了与外界的交通,这儿生活之艰难,也可想而知了......
俱往矣!
看我们此次的行程。先乘飞机到贵阳;而后坐舒适大客车,走宽敞平坦的马路直达安顺;今天更是从黔中安顺,一直来到了黔东南的西江千户苗寨。
苗寨夜色—清风摄影03
按景区管理要求,外来大客车要停外面。
不大的停车场被酒店宾馆包围在了中间;许是受到疫情的影响,这会儿生意不怎么红火。
依山新建的酒店宾馆,外表富丽堂皇,飞檐斗角,图腾雕塑,气势非凡;
还有在建的钢筋水泥别墅群,明明已经在苗寨景区里,可这里竟没有一点古朴的感觉。
在入口等专车,不少人就开始添加起衣服,才站了一会儿,就能感受出云雾里的清寒。
交通是有序的,人流动很快。
下专车,还需要沿着陡路向下步行,这会儿才明白:为啥导游要让大家把大行李箱存放在车里,只带小包洗漱用品了。
顺坡走得脚步越来越快。走近了苗寨!走进了吊脚楼!
楼底哪里还有家畜家禽?都是熙熙攘攘不断叫卖的商铺;
二楼哪是平时起居的区域?都成宾馆或是酒店的大厅了;
三楼也变了,上面不仅有了四楼,更有五楼六楼,全都成了客人的落脚地。
热情的苗寨小姑娘—清风摄影04
趁苗寨里暮色清浅,走马观花四下观看。
山连着山,有薄薄的云雾遮挡真容;层层叠叠的木楼,似搭好的积木;远坡有几点绿色,是村寨的梯田;潺潺的河水,从村寨前流过……
“欢迎来到我们苗寨!”三位漂亮的小姑娘,统一的装扮,手捧米酒,招呼着来客。
在苗寨就餐,首选当品尝具有民族特色的长桌宴,体会高山流水了。
所有人围坐在长桌两侧,桌上摆满了食材,根据个人的喜爱,热腾腾的锅里放菜、肉、鱼等等,想不到的丰富。
这边还吃得正起劲,那边就走来了吹笙的帅哥,笙声高亢;三位小蜜妹伴笙合音,歌声悠扬;现场气氛立马燃烧起来。
在芦笙和歌声里,小妹里的第一人,持酒坛往大碗里倒米酒,碗是倾斜着的,米酒就淌了下去;
第二人用同样的大碗衔接上,碗也倾斜,米酒像流水一样,再顺势而下;
到第三人,她把大碗端到了客人的嘴边,接住了从上而下的米酒,使米酒顺势淌进客人的嘴里,再咽到肚里。
入口的米酒很甜,听说后劲很大。
客人自觉不胜酒力,只需一个手势,小妹们会适可而止。
好客的主人是为了助兴,为了让来过的人留下深刻印象。
那晚,到底吃了什么?喝了多少?谁能记得清。
只记得在村寨口的河边,被租赁衣服的商家给打扮了起来。披挂上属于苗后的服饰,面对高山,微抬双手,迎接清风明月,祈福无恙安康!
迎接清风明月,祈福无恙安康!西江千户苗寨的清晨,没有听到鸡鸣犬吠;依坐在楼台看风景,还是云雾茫茫。
再见了,贵州!再不舍,也得走了……
本征文由简书合伙人芳华的日记筹划主办,参加对象为所有简书铜牌或铜牌以上会员
投稿方式:1) 投稿到芳华的日记小岛2) 投稿到 《征文~人在旅途》专题
请特别注意投稿主题、投稿要求,不符合投稿主题和投稿要求的文章不能收录。投稿标准请阅读芳华的日记征文 【人在旅途】征文主题:遇见你 简书。
你有好文章,我们在芳华的日记小岛等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