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浅析至今,各位有在看《孟子》伙伴会发现孟子非常喜欢借用故事的形式阐明自己的道理,此节,也是一样。
说明:此节内容,也许需要大家先自己朗读一下,才会知道接下去所说的到底是什么。
古史部分(1):逢蒙与羿,逢蒙在向羿学会射箭以后就把羿给杀害了。
古史部分(2):郑国派子濯孺子攻打卫国,卫国即派了庾公之斯追击,适逢子濯孺子旧伤复发而无法拿弓(两者皆善射,且后者为前者的师祖)。当后者知道追击他的是自己的徒孙的时候,却放下心来。果不其然,最终徒孙放走了他的师祖。
人物:
逢蒙与羿:羿的学生、家众,是为品行不端之人。
尹公之他:子濯孺子弟子,在文中被称为端人也。
庾公之斯:尹公之他的弟子。
赏析:在公明仪所言之前,羿不仅身死且在孟子眼里是为“是亦羿有罪焉”的存在,而在其之后,所谓的“薄乎云尔,恶得无罪”却举出了一个在当时互相讨伐侵略的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一个非常和谐的故事,句中的四人(包括车夫)都没有语言上的过错,身体上的伤亡,一个侵略与防守的动作被仁德完完全全地化解了。两相比较,看似前文为了衬托后文而存在,但,其实前文亦有很大的引申义:师傅在传授弟子的前后,在古时是犹如恩人、父母一样的存在,而在弟子学成后,却反用师傅所教技艺回杀师傅,如此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行为,如同农夫与蛇中的蛇一样,也即与十九节中的禽兽立场无异。换言之,一个人的本性若像禽兽一般,在其周围的真正的人类都会因为“它”的存在而遭殃,身死只是时间的问题,更不用说与其有任何瓜葛,甚至是师、友、亲等的关系。
引申:选择与陌生人相处关系,若同时结合二十三节内容,最好不要因为有什么表面的利益取舍或是相互利用后达成自己的私人目的而交往,也不要真正意义上在相处久了以后把自己翻个底朝天给对方看,君子之交淡如水,不仅淡在相处过程,更淡在选择之初(哪怕日久见人心,也只是见心而已,见性、见魂还为时过早)。请记住,很多事情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择友、交友更是如此,陌生人们都是慢慢地走到一块去的。当然,包括那些真正抱有某种目的而交往的人一样,这时,很多人会说,最怕的就是这种人,像隐藏的地雷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这类人也许是属于用完你就抛弃你的人,那么,为什么你不能清淡一些呢?他抛弃你的时候,你直接把他扔出去啊!那么,这些人为什么会主动黏上来呢?还不是因为你自身让他们觉得你有利可图?(如同二十三节中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那样,你与了,人家不就黏上来了吗,这个与就等于有利可图)到头来还不是你自己的问题吗?当你对于他们而言无利可图之时,你认为这颗雷原地爆炸了,那为什么不在他见到你第一面的时候就让他觉得你无利可图呢?什么叫夹着尾巴做人的时风,这就是!
赏析(2):前句,羿只传了一代就身死了。而,后句。子濯孺子不仅旧伤复发,且还被自己的第二代(年轻力壮(相较一代))所“追杀”,最终变成师徒见面会,其实可见,不管是教艺先教人,还是退避三舍,很多时候见人如见己。
引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很多人认为此句俗语是一种刻意的安排,人为的选择,其实不然。有些朱/墨再怎么刻意也都无法临近;而有些赤与黑,并非来自朱与墨。
当你自身学着向圣贤靠拢的时候,在你行进的道路上,夹道欢迎你的也是同样向往圣贤之人,就算含有其他杂质,但都是一条路上的人;当你自身只喜欢与那些小人打趣,嬉闹的时候,他们也许就直接成为了你的朋友,但,可别忘了,当他们把你的血吸光之时,也是你的身死之日。
提(回归原文):
羿会教到逢蒙这样的弟子,也只能说他们也许本就是一丘之貉(人品)。
子濯孺子教了尹公之他,又在侵略徒孙的城池之时,与徒孙开了惊心动魄、别开生面的师徒见面会。只能说,子濯孺子与他的两位徒弟都是端人,换言之,救了子濯孺子一命的不是他的技艺,也不是他的徒弟,也不是他所传承下去的为人处事的道理,而是他自身,自身的仁德,让他碰到同样拥有仁德之心的庾公之斯(文中子濯孺子谓尹公之他是端人,而并不确定庾公之斯是否也为端人,而子濯孺子敢这么确定,只能说是对自己的端有着充分的自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