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慧姝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杨鹏校订本)
道恒无名。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卑道之在天下也,犹小浴之与江海。
01
无名之朴
道的特征,独立而不改,自有永有,无始无终,未被加工。道是宇宙背后更伟大与本质的存在,现实世界背后秩序与力量的来源。道,不受人间语言系统的控制和约束,所以“道恒无名”。杨鹏老师用福柯的理论“话语即权力”以及《圣经·创世纪》中上帝创造天地并赋予人命名天上的鸟、地上的兽、海里的鱼等事物的权力,即赋予人管理权的例子,为我们挖掘了“道恒无名”的深层内涵,使我们的思维离开“道没有名字”的表层理解,而深入下去。
02
朴散则为器
道是形而上的,器是形而下的。道无法被命名被控制,朴散则为器,器是可被命名被控制的。有了名,利随之而来,就有了分别心,有了善恶是非。庄子曰:“名也者,相轧也。”司马迁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是人类社会争端的起源,命名的过程也就是权力控制的过程,所以老子告诫我们说: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止在何处?杨鹏老师说,权力应该停止在保护万物的“自宾”和万民的“自均”上,辅助万民之自由,不敢去改变这自由。道运行在万物之中,运行在每个人身上。天下最大的德,就是信奉天道,唯道是从。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天之道,利而不害。这种辅助万物之自然的不敢为,是基于对天道的信任,是一种相信的能力。
03
不同的花期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的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到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颗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的看着长大,陪着他(她)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相信孩子,静等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参天大树!
非常喜欢这段话,在我看来,这段话的核心就是相信,很久之前就读到,但总是若存若亡,相信的能力没有一点增长。《中庸》上有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实到行动上。而之前的我只是在读到这段话时有所触动,却未能改进与孩子的相处模式,仍然一样多的焦虑,一样多的怒火。那些焦虑,如同乌云般遮住了晴空,让彼此心情阴郁;那些怒火,如同打翻的墨水瓶,让静好的岁月,变得一片狼藉。学了《道德经》之后,终于开始懂得这种相信的深层原因,道无处不在,至大至小,独立而不改,存在于万物之中,运行在每个人身上,孩子身上自有天道在运行。
作为家长,应该学会耐心等待,不拔苗助长;少攀比,不用各种盲目期待与指责,挡住孩子成长所需的阳光雨露,破坏孩子内在的自发成长力量和积极心态;真诚倾听,听到他的心声,听到他成长的讯号,至始至终给予绵绵不断的爱。一言以蔽之,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大自然花园中的花朵各个花期不同。道德经第二章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万物之间存在差异,每个孩子之间也存在差异,但即使微小如塘边的寥花,虽小亦怡然,傲立争星辉的身姿同样动人。因差异而看齐、而补缺、而焦虑、而责备,就如同在怒放的桃花面前埋怨梨枝的空荡,在妖娆的菊花面前嘲笑桂花的幽微一样,这种焦虑与责备,偶尔为之,或许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阵阴风凄雨,逝去就算了,但经常如此,就有可能累积成孩子心理的阴影,严重的,甚至会破坏孩子内在的自然,那种自立自主的自发成长力量被破坏了,是无可挽回的损失!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而非君王的天下。君王行使权力,应该以保护万民身上的自由自立为边界,小心辅助,不敢越雷池一步,因为道是不能被控制的。运行在万民身上的道,即使微小似不存在,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天下万物中也没有可以控制这精微的道的力量。
孩子,也并非属于父母,父母对于孩子的关爱,也应该停留在辅助他内在的自然上,让他的成长顺应他的内在需求,让他身上的上天之道得以成长与发扬,辅助他自主自立而自由。
侯王若守之,天下将自宾,父母能守之,又哪来如此多的焦虑与怒火?成事述功,百姓皆谓我自然。孩子的健康成长,也需要靠他身上自发的力量,这种自发的力量远优于人为的力量,应当被小心辅助,任何企图控制与改变的想法,就如同想命名道,加工道一样,是一种狂妄、一种自大、一种僭越。
网友评论
这是我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