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暮潇潇诗文悅己散文
读哲学,自律一生的康德(23)

读哲学,自律一生的康德(23)

作者: 小河边的依依杨柳 | 来源:发表于2022-07-31 08:35 被阅读0次

    康德所谓“形而上学”,不管其方法是什么,目的都是探讨真实的存有(在此可以称为本体或物自体)。

    康德所建构的道德形而上学,是要藉由人类普遍的道德经验,说明其所以可能的条件,再肯定某种本体的存在。

    康德为此写了《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等书。

    所谓实践理性,是指理性在其实践上的(即道德上的)功能。它不再只是规定其对象,而是可以使对象成为实在,如:人的意志抉择可以产生行动。简而言之,实践理性是依据原则或格准而作的意志活动。

    道德要求行善避恶,但什么是善?世间所谓的善皆为相对而有条件的,如:财富、才华、性格优点,但这些都可以用于恶的目的,而不是本身即为善。

    唯一的、无条件的、在其自身可以称为善的,只有“善的意志”,就是出于义务而做的行动,而不是符合义务而做的行动。

    善的意志由内而发,是理性给自己的命令,善的义务只是响应外在的要求。

    什么是出于义务?就是出于尊敬道德律而行动。道德律来自理性,是普遍的,犹如物理定律。

    人是有理性的存在者,而人本身即是目的,不能被当成手段和工具。

    康德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人之为目的,而不能作为工具来使用。

    人有理性,可以认知,但是认知必须通过感性这一关,而感性只能把握到现象。

    近代哲学从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把我与思画上等号开始,已经跨出了唯心论的第一步,到康德才完成了这个体系。

    所谓唯心论,并不是说一切物质都是意识的作用,而是说:一切物质必须通过人的理性结构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

    简单说来,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并非世界本身,而是“能被我们所认识的”世界。

    康德曾说,是休谟使他从独断论的迷梦中惊醒,让他采取批判立场去探索知识的先验条件。

    康德也承认,正是卢梭的启发,使他在探寻人的本质时,不再着眼于“人是什么”,而是专注于“人应该是什么”,人的本质在于道德本性。

    在康德的基础上,发展出“德国唯心论”(或称为德国观念论),并产生很大的影响。

    其后的哲学家都必须“经由”康德才能继续向前,当然康德哲学也必须接受后代的检验。

    最常见的批评是“形式主义”,就是重形式而轻质料,在落实于具体人生时,康德的观点太过抽象。

    康德从小体弱多病,这使他养成健康规律的作息习惯,他每天5点起床,用餐品茗,思索当天要做的事情,然后准备授课资料。

    上午8点到10点上课,接着就是埋头著述,直到午餐时间,下午要么读书要么与别人交谈,傍晚在固定的时间点,在同一条小道上散步一小时,晚间一般用来思考与写作,10点准时休息。

    多少年来他都遵守这些习惯生活,当人们看到他在小路上散步时,会校对自家的钟表。

    正因为他的自律,得以让他在哲学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哲学,自律一生的康德(2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bih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