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米花,已经成为电影院里一种仪式化的小食品。事实上,因为爆米花的存在,养活了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电影院,也养活了世界大战时期的电影院。可以说,爆米花与有声电影是一种稳固的结盟。 然而,在最早的默片时代,戏院和影院是上流社会高贵的绅士女士才能光顾的地方(那会儿文化人太少,而默片至少要求观众能看懂字幕),爆米花这种街头小食自然得不到一席之地。一百年后的今天,全民娱乐,电影票房屡创新高。爆米花越卖越多。幸好,总有一些电影,不需要用爆米花打发无聊的观影时间。
作为一个习惯极度压抑自己内心浪漫情怀的人,看到《百鸟朝凤》这个不知所谓的电影名字,就不想去看。作为一个喜欢独自去看午夜场电影的人,最近档期上的电影都已看过,于是似乎排片表只给了这么一个选择,虽然排片时间着实尴尬,但是坊间口碑着实不错。总有人会去买一张打完折也要90块的电影票,在大风骤雨的深夜去看一场2D电影,比如我。
正片结束后,我等着看完了所有的演职人员名单,致谢的名录里那长长的一串名字,随便哪个的新闻都能上个头条热搜。今天方励先生这惊天一跪,鸟爷站在理性的角度来看,倒不觉得可以为《百鸟朝凤》撬动多少票房,毕竟电影行业的市场规律和商业系统摆在那里,就算是多了一两个黄金档的排片份额,要打造一个票房爆款文艺片也是难度超高。
得奖无数的电影往往都不是好的商业片,甚至于能得到在院线上映的机会都很难。而往往那些创造票房奇迹的电影,总归会受到这样或者那样的质疑。自电影诞生以来,又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少之又少,好导游也可能出烂作品,好演员也可能接下烂剧本,好剧本也会演出烂片子。《百鸟朝凤》被当作“作品”的时候,显然是成功的。而作为“商品”层面来讲,文艺片也好,小众片也好,情怀片也罢,总是难逃曲高和寡的命运。这也许就是作品和商品的区别。
说到承载《百鸟朝凤》的主题——唢呐,又何尝不是一场作品与商品之间的交锋呢。从公元3世纪的时候传入我国,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多少代中国人的婚丧嫁娶,唢呐最终还是在空洞的非物质文化名录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唢呐这个乐器,至少还曾经在我们的视线和生活中出现过。然而,唢呐又伴随着这几十年来巨大变革,淡出了我们视线。当看到唢呐也需要抢救性采访,需要为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录影的时候,鸟爷心里受到的冲击是相当的巨大。曾几何时,会吹唢呐的人绝不算少数啊。
最开始看到天明和蓝玉一起跟焦三爷学艺,师兄弟总有一人要继承衣钵,另一人必须要离开。我相信任何一部商业片都会据此引出一段狗血剧情,要么血雨腥风商场沉沦,要么儿女情长相守不能。大圆满结局一定是正统打败了邪佞,想拍续集一定是反方占了上风,而正方躲起来苦练武功下一部再战三百回合。然而,这些狗血尿点并没有出现。从头至尾,就在一种近似温吞的叙事中演绎着学艺演出生涯中的一件件小事,愈细节,愈深刻。
春节的时候去爷爷家,翻出来好多张黑胶唱片,纯手工打制的带收音机功能的唱机也依然运转良好。奶奶说当年这东西可是一等一的好货,现如今这玩意拿给人卖废品的,人家都懒得收。鸟爷自然是早早的要到手里,想着以后开个怀旧咖啡馆也是极好的啊。唱机里一片怀旧悠扬,书架上泛黄的书籍写满时光的记忆,顾客稀少的店里飘着咖啡和茶的清香。
据说那些小资癌的文艺青年都想开咖啡馆。可谁真的知道,为了开这么家店,少说也得奋斗半生?所以,有人说《百鸟朝凤》是大师遗作,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大师在遗作之前,就已经是大师了啊。
有些电影,之所以能成绝响,能成经典,正是因为它是一部呕心沥血的作品,所以不需要爆米花打发无聊时光,也会有人盛装捧场。然而,电影院总归要靠着爆米花的收入养活自己,一部连爆米花都卖不出去的电影,如何通过这门叫做生存的考试?
买张票去影院看吧,趁还有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