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 牛虻(二)

作者: 花生樹 | 来源:发表于2018-07-03 06:50 被阅读1次

    《牛虻》作者是爱尔兰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该书描写了意大利革命党人牛虻的一生。主人公单纯幼稚的爱国青年亚瑟因被革命同志误解,佯装投河自尽,奔赴南美。13年后,当他带着一身伤残重回故乡时,苦难的经历已把他磨练成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他参与了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最后为之献出了生命。小说涉及了斗争、信仰、牺牲这些色彩浓重的主题。

    小说是作者伏尼契受到当时身边革命者的献身精神的激励写成的。它生动地反映了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党人牛虻的形象。

    好的,继续让我说一下故事剧情。

    在南美洲,亚瑟度过了人间地狱般的13年。流浪生活磨炼了亚瑟,回到意大利时,他化名为牛虻,为人也变得坚强、冷酷、老练。但这十三年的煎熬也使得他患上了一种不定期发作的疾病(书中并未提及病名,可能是癫痫),发病时他甚至无法控制身体。这种病也在他一生最后一次越狱中毁掉了他。

    牛虻长于写作,笔法犀利甚至有几分刻薄,他受命于马志尼党揭露教会的骗局。他用辛辣的笔一针见血地指出,以红衣主教蒙太尼里为首的自由派实际上乃是教廷的忠实走狗。牛虻赢得了大家的喜爱。此时,他又遇见了琼玛,但琼玛已认不出他了。

    牛虻和他的战友们积极准备着起义。在一次偷运军火的行动中被敌人突然包围,牛虻掩护其他人突围,自己却因为蒙太尼里的突然出现而垂下了手中的枪,不幸被捕。

    牛虻的战友们设法营救他,但牛虻身负重伤,晕倒在越狱途中。敌人决定迅速将他处死。前来探望的蒙太尼里企图以父子之情和放弃主教的条件劝他归降;牛虻则动情地诉说了他的悲惨经历,企图打动蒙太尼里,要他在上帝(宗教)与儿子(革命)之间作出抉择。但他们谁都不能放弃自己的信仰。蒙太尼里在牛虻的死刑判决书上签了字,自己也痛苦地发疯致死。

    刑场上,牛虻从容不迫,慷慨就义。在狱中给琼玛的一封信里,他写上了他们儿时熟稔的一首小诗:

    不管我活着,

    还是我死去。

    我都是一只牛虻,

    快乐地飞来飞去!

    至此,琼玛才确认,牛虻就是她曾经爱过而又冤屈过的亚瑟。

    该书作者艾捷尔·伏尼契(1864-1960)是英国左翼作家。出身在爱尔兰科克市,早年曾在德国留学,1885年自柏林音乐学院学成归国后结识了一些流亡在伦敦的各国革命者,她的丈夫是一位波兰革命活动家。这些对她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牛虻”所处为19世纪30-50年代,当时的意大利自1796年拿破仑侵入后,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又被分割为许多小国,南部是拿不勒斯王国。中部的西部地区包括意大利古都罗马在内的为教皇国,统治者就是罗马教皇本人。中部其余地区是塔斯加尼公国。由塔斯加尼公国略微向北,位于利古利安海沿岸的为狭小的鲁加公国,它的北面是摩地那公国和帕马公国。它们的西面和法国接界的是最后统一意大利的萨丁王国。而意大利最富饶的伦巴第和威尼斯,则被割给了奥地利帝国。

    这就是小说的创作背景。

    【无戒365训练营第182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82 牛虻(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cnr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