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左右天子
159 我又回来了
景德元年(1004)闰九月,辽国萧太后及圣宗耶律隆绪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先锋大将萧挞凛一马当先,兵锋直抵定州。
此前的疑问,现在终于有了答案,辽国前几次进攻更多的是一种试探,他们只是在为更大规模的入侵做准备。萧太后的政治野心丝毫不输于男人,这回,辽国精锐倾巢而出,是要和宋朝玩一把大的。
实践已经无数次证明,当女人拿出血拼的热情时,任何一个男人都会头皮发麻。
显然,萧太后是带着志在必得的心情来扫货的,还不打算付钱。
边防急报雪片似地飞来。
赵恒又一次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幸运的是,这次,他不用再为如何决策而犯愁——一个强悍的人已经挡在了他的前面,替他做出决断。
此人正是我们的老朋友,寇准。
没错,我寇准,又回来了!
所谓有来有去,再来不难。
早在咸平五年五月,寇准就已经奉诏回京,担任权知开封府,过了一年,又转任三司使。很多人都认为,寇准出任宰相是迟早的事。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赵恒已经对现在的宰执班子彻底感到厌倦。
自老臣吕端过世后,宰执大臣多是唯唯诺诺之辈。对君主来说,遇到这种类型的大臣,在太平无事的时段是很舒服的,他们会看你眼色行事,挑你爱听的话说,让你时刻如沐春风。但是真的一摊上大事,这种人就不靠谱了,他们关心自己的官位胜于一切,凡事不肯出头,所有的皮球转了几圈最终还是来到你的脚下,让你苦不堪言。
赵恒希望有一个不计个人名利、忠诚干练的大臣来替他分忧(背锅)。无疑,寇准是最合适的一个!
但是,赵恒又有点担心,因为寇准的臭脾气早就名扬四海,谁见谁怕,把这位爷请出来,恐怕自己也没清净日子过了。
为此,赵恒特地为寇准找了一个搭档——毕士安。
毕士安,子仁叟,代州云中(山西大同)人,后晋天福三年(938)生,比寇准大整整二十四岁,曾任翰林学士、监察御史等职。
毕士安和赵恒的关系可不一般,属于“潜邸旧臣”序列。
所谓“潜邸旧臣”,是指皇帝还没即位时,在他的王府里工作的人员。这些人很多都是“关系户”,能力水平不怎么样,但因为侍候皇子那么多年,没功劳也有苦劳,一旦皇子登基变皇帝,当然是跟着鸡犬升天。
毕士安的仕途轨迹也和赵恒紧密相连。赵恒任开封府尹的时候,毕士安是开封府判官;赵恒被封为皇太子,毕士安当上了东宫右庶子(负责教育太子);赵恒成了皇上,毕士安出任权知开封府事。
然而,毕士安可不同于其他的潜邸旧臣,他是乾德四年(966)的进士,有真学问。更重要的是,他为人谦和,从不摆王府旧人的架子,有着很好的口碑。
派这样的人来牵制一下寇准,正好合适。
景德元年八月,赵恒下诏任命毕士安、寇准为宰相。
任命完毕,赵恒还特别表示,当前属于非常时期,宰相府有权过问军事问题。宰相府和枢密院分管行政、军事的格局被暂时打破,千斤重担全都压到了寇准肩上。
时隔七年,寇准又一次回到权力中心,迎来人生中最大的考验。
寇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般说来,应该带领大家5+2,白加黑,干得热火朝天才是。
然而,人们惊讶地发现,新来的宰相除了正常上班以外,并没什么特别之处,该吃饭吃饭,该喝酒喝酒,讨论军事问题就像讨论菜场物价,淡定得很。
有一天晚上,前方一连送来五份告急文书,催命似地往宰相府里送,同僚急得头上直冒汗。
告急文书送到寇准手上,大家都伸长脖子,神色紧张地盯着他,就等他一拍桌子,马上行动。
寇准确实拍了桌子,接着说了一句让所有人终身难忘的话:来,坐,坐坐,咱们继续喝……
同僚们差点没晕倒。
都什么时候了,您寇相的心也太大了!
不行,再由着他这么喝下去,迟早大家都要被皇上发配到边疆喝西北风。
第二天,有人马上把昨晚收到数封战报的事情告诉了赵恒。赵恒听后,把宰执大臣都召集过来问话。
面对质疑,寇准依然很淡定,他慢条斯理地对赵恒说:“陛下要解决这件事情也很简单,花个五天时间足够了(不过五日而)。”
五天时间?!
还没等赵恒和同僚们闭上嘴巴,寇准接着讲出了自己的方案——御驾亲征!
御驾亲征?一听这词,赵恒浑身直打哆嗦。
自从咸平初年第一次亲征后,赵恒早就失去了即位时的勇气,他再也不想品尝那种担惊受怕、吃苦受累的滋味。听了寇准的提议,心里是一万个不愿意。
赵恒心里很抵触寇准的意见,但又不知如何反驳,只能坐在那里不吭声。
事实上,这也是赵恒的一贯作风,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能拖则拖,能赖则赖,典型的鸵鸟战术。
见赵恒又不吭声了,原本着急上火的一堆人顷刻间又恢复了平静,谁都不想再多说什么。其实大家心里清楚得很,宋军之所以屡屡陷于被动,上层决策的摇摆不定是最主要问题,往根子上说,还是怪坐在龙椅上的那个人。这要是换做赵匡胤,早就抄家伙自己上了,估计拉都拉不住。
果不其然,尬聊了一会后,赵恒表示要起身回宫,应对辽国的事情今后再说。
火烧眉毛的事情还能再拖下去?!一帮宰执大臣面面相觑,愣了半晌后,也只好起身告退。
唉,也罢。
反正辽国抢的是你赵家土地,你都不急,关我们什么事情?与其在这里发呆,不如早点回家洗洗睡觉。
正当一群人要作鸟兽散的时候,一声怒吼突然响起。
“陛下今天若回宫,那国事可就没救了(大事去矣)!”
只见寇准一改刚才和颜悦色的表情,大步走到赵恒面前,拦住了去路。
在场的所有人顿时都被寇准镇住了,脚像被钉子钉住了一般,不听使唤。
赵恒看着寇准,心里更是叫苦不迭,我请这位爷来对付辽国人,可眼前这位爷,明显比辽国人还要凶狠嘛。
寇准目不转睛地盯着赵恒,言下之意就是让赵恒立刻表态。
你到底是亲征呢?亲征呢?还是亲征呢?
这个时候,幸好毕士安出来打了圆场,一边是让寇准不要太激动,一边是支持寇准,劝赵恒采纳寇准的意见。
最后,赵恒哼哼哈哈地应付了一下,算是口头答应了寇准的建议。
其实,让赵恒御驾亲征,并非寇准心血来潮,这只是抵御辽军的计划中的一部分。事后,寇准立刻上了一道奏折,详细阐述了应对辽国入侵的策略。
在奏折上,寇准主要提出了四条建议:第一,敌人大量深入境内,粮草供应必定吃力,宋军仍应以据城稳固防守为基础,争取拖垮敌人。第二、以前宋军各自为战吃了不少亏,这回各防守据点之间的兵力调配应该灵活多变,不能只顾自守,而是应该加强情报收集(差人探报蕃贼),寻找机会进行伏击战(觅便掩杀)。第三、除了被动迎敌,还派有胆量的人进入辽国境内,骚扰他们的后方(召募强壮入贼界),力争主动。
关于第四条,寇准已经说过,就是建议赵恒御驾亲征。寇准分析,光靠消耗战一时半会是赶不走辽军的,两军相持的时候,士气很关键,既然萧太后及耶律隆绪都来了,宋朝的皇帝也该针锋相对,到前方鼓舞将士的士气。
为了打消赵恒的顾虑,寇准还在奏折中设计了详细的兵力调度和安全保障方案,并为赵恒提供了两条亲征路线,一条是前往大名府,另一条是过黄河到澶州,寇准更倾向前面一条路线,因为那里离敌人的主力更近一点。
工作做到这个份上,赵恒也无话可说了,终于正式同意北上亲征,只是在路线的选择上,并没按照寇准的意思来,最终选择前往澶州(还是胆小)。
好吧,只要肯亲征,澶州也行。
寇准以为,只要给这位老祖宗买好车票,他就会乖乖上路,一切也就万事大吉了。事实上,脑筋不转弯的寇准没想到,即使是车票,也是有退票一说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