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悼念已故表兄文与可的一篇文章。文章前面两段讲述了文与可画竹的技法、自己与文与可交往的戏笑言语。最后一段写自己睹画思人,废卷而哭失声,借此记来表达对表兄的深切哀悼之情。
为了让孩子们深深体会苏轼与表兄文与可的这种至亲真情,带着孩子们三读了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孩子们不负我的一步步引导,最后读得情真意浓,悲恻动人。
一读,初识之读,在孩子们初步理解了这一段意思后的初次朗读。孩子们虽然基本理解了内容,文言停顿基本能把握,但毕竟是初次读,读得不够熟练,甚至有的句子都没能准确连贯地读完。所以,读完后,马上就有孩子自己在小声嘀咕:没读出感情。于是,我引导了第二次朗读。
二读,真情之读。为了让孩子们准确的把握这份表兄弟之间的深挚情谊,体会表兄文与可的去世给苏轼内心带来的巨大悲痛,我先让孩子们思考了一个问题:这是一篇悼念人的文章,本应该是表达内心悲痛的文章,为什么作者却在前面记叙自己与文与可交往中的戏笑言语?这样写合适吗?
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很快明白了苏轼与文与可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亲密关系,正如曹操祭奠桥玄时所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哉”。生前亲密交往的乐之醉人,才会有表兄去世后的悲之痛人。
这样之后,孩子们第二次朗读,很明显能从孩子们的朗读声中感受到一种悲痛之情,很真挚,感觉到孩子们有些动情了,不过,我觉得这次朗读还不够味,情感表达还不够淋漓尽致,于是,我又引导了孩子们的第三次朗诵。
三读,动情之读。这次朗读前,我创设了一段情景:
文与可走了,我的表兄走了,我的那个率真可爱的与可表兄走了,永远的离我而去了。从此,我的世界里再也没有那个视缣素为袜材的与可表兄了,再也没有那个与我争论“万尺竹”的与可表兄了,再也没有那个“失笑喷饭满案”的清贫馋太守了。与可走了,永远的离开了,他带走了我们的欢言戏语,却留给表弟我无尽的悲痛和深深的怀念……
同学们,现在我们就是苏轼,每个人都是文与可的表弟,我们要把这种对与可表兄的这种深情读出来,诉说尽我们内心的无限的悲痛和怀念。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这一次,孩子们读第一句时,感情就出来了,特别的动情,特别的感人,仿佛我眼前就真真切切的是几十个苏轼了,他们正在动情的深情的抒发自己对与可表兄的那份深深的情谊……
朗读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老师的动情朗读是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通过引导学生的朗读,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的情感,深刻品味文章语言的魅力,这样才会让学生更愿意亲近语文,真正的从内心爱上语文,才会让我们的语文课焕发出更多的生命的活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