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里仁》第四第十章——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第四第十章——义之与比

作者: 旭日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23-08-27 21:11 被阅读0次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而只考虑怎样做才合适恰当,就行了。”

【感悟】

我们常常说英雄所见略同。在这一点上,孔子和老子他们的观点有相通之处,那就是要辩证地看待问题。

一、关于君子和小人。以前读到《论语》的时候,特别不能理解为什么孔子眼中只有两类人,一类是君子,一类是小人。长大后才知道孔子的深远用意。原来君子是孔子给我们树立的榜样,而小人则是我们的反面教材。孔子在《论语》中反复教导我们要向君子学习,目的就是要我们“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二、原则性与灵活性。如果说孔子的君子和小人观体现了他的原则性。“义之与比”可以说是体现了孔子对待世事的灵活性。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无为而无不为”,就是一种灵活性的体现,对立统一的体现。《论语》中有许多人生经验,有些人生经验甚至是对立的,我们只有辩证地看待他,才能够理解孔子的深刻用意。合适才是孔子的原则,这就像中庸思想一样,具有对立统一的思想。比如孔子一方面强调“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把这两句话放在一起,如果没有辩证地理解,很容易觉得他有点儿自相矛盾。如果从语言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它用词是非常准确的,非常符合生活的逻辑。比如金庸的小说《侠客行》中有一个“言必信,行必果”的人物谢烟客。小说中的他一方面践行“言必信,行必果”的诺言,另一方面,天下英雄又想利用他,而他对待狗杂种的许多动机和行为也确实有小人倾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里仁》第四第十章——义之与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cww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