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想找本本玩。”
“可以呀,那你把山楂片和小麻花给本本拿一些。”
“我不太想。”
“你咋那么抠呢?本本不是你的好朋友吗?本本有好吃的也给你呀。”
“妈妈,我不是抠,我只是不敢。”暖暖听出我的责备,音量低沉地说。
听了暖暖的话,我为刚刚对他的责备有几分惭愧,听孩子把话说完,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不怕,暖暖,你是害怕叔叔不敢说是吧。没关系,你就对本本说:“本本,我给你带好吃的啦。”
“那好吧,我试试。”于是暖暖自己鼓起勇气去敲邻居的门。
有些时候,我们成人的思维方式往往误解了孩子的本意,没等孩子表达清楚的时候,我们就急于下定论去评判他,真的应该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
有一次,我在窗台上晾衣服,暖暖也跟着上来了,一般情况下我不允许他上窗台,因为我家楼层较高,所以潜在的危险尽量避免。“暖暖,谁让你上窗台的,这多危险,快点下去!”我急着先批评并阻止他。“妈妈,我只是想帮你,给你递夹子。”暖暖似乎有点委屈,妈妈不但没领他的好意,反而批评他。我一下子意识到我的担心太操之过急了,担心的方式是用批评的语言毫不犹豫地指向孩子,却没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生活中总有类似的情况,让我们觉得如果自己再多一点耐心去听孩子说完,就不会无端批评或指责孩子了。孩子的很多想法并非有恶意或者我们以为的不正确,他们总是最真实地感受这个世界和环境,也最愿意把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表达出来。我们大人总是很急,急于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只要孩子按照大人的要求去执行,少给我们“惹麻烦”,少让我们操心,我们大人觉得省心舒心就最好了。有时候,我们大人真的很自私,想让自己舒服点,所以不希望孩子有那么多“不正常”的想法和行为,只要孩子乖乖地听话就好。我们够尊重孩子吗?当我这样问自己的时候,我会猛然间升出一种自责来,很多时候我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角度去尊重他的想法,而是以我的想法去评价他。所以我不断地反思自己,对待孩子,始终首要的是足够的耐心。耐心听孩子说完,有些时候我们的语言总是快于我们的思考和衡量,看到孩子危险的举动或者不够满意的行为表现,总是语言评判先于一步,让孩子受了无辜的委屈。
所谓教育无小事,处处皆学问。的确如此,每一天和孩子的相处都会产生很多教育因素,我用文字记录的目的之一就是清楚地呈现给我自己去观察、去反思,以“旁观者”的身份查检“当局者迷”的误区,以期自己在陪伴暖暖成长的路上能够不断进步,不断成长,努力做一个给孩子带来更多积极影响和幸福感的妈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