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虫》是鲁迅给自己的妈妈和朋友们讲的一个故事。是由他的朋友于芳执笔所写,晚上陪孩子们听书,听到这一篇,觉得很有意思,便写了下来。
故事是这样说的,从前有一个人家,家里只有三个人,分别是:爸爸、妈妈和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有一天这对父母双双出门去了,家里只剩下孩子一个人。孩子一个人在家玩,正玩得无聊,咚咚咚,响起了一阵敲门声。孩子跑过去打开门一看,是一个陌生人。陌生人看见是个孩子,便问道:“令尊、令堂在家吗?”
孩子不懂令尊令堂是什么意思,仰着头想了想便回答道:“我吃过很多糖,可就是没吃过令糖。”于是,陌生人笑了笑便走了。
等到晚上,孩子的爸妈回家后,孩子跟爸妈叙述了白天发生的事。结果孩子的爸爸不听则已,越听越气,不由分说,啪,一个巴掌就过去了,同时还说:“令尊就是我,令堂就是你娘,呆虫。”孩子看见父亲生那样大的气,也不敢多问。
过了没几天,这对父母又出门了,凑巧这个陌生人又来了。他又问这个孩子:“令尊令堂在家吗?”这一次这个孩子知道该怎么回答了。
“令尊就是我,令堂就是你娘,呆虫”。
故事讲完,讲故事的人留下一个问题。这个故事中究竟谁是呆虫?是那个陌生人,还是那对父母,又或者是那个孩子?
其实鲁迅说的呆虫就是那个陌生人,不分场合、对象,为了展示自己有学问对一个孩子用这种官家话,实在是呆。
鲁迅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讽刺当时的一些假装自己有学问,说话写作不分对象、场合,一味卖弄的酸书生。
同时鲁迅也是在批评中国式教育,对孩子有疑问的事,不做解释,只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与此相比,孩子是最可爱的。
鲁迅提倡,说话要让人听的明白,写作要让人看的明白。于是有人请教鲁迅:写作的真谛是什么?
鲁迅想了想,回答了十二个字: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恰好,前两天看了一篇关于写作的文章,具体是哪篇记不清了。其中有一个观点就是,尽可能少的去用修饰类词,多用通俗、易懂的字词。这大概就是鲁迅说的“去粉饰”吧。这倒是对学习写作的人很有帮助。纵观那些动辄十万加的公号文,它们有一个共通点就是:用词简单、易懂。虽然他们的文采和学识早都已经溢在外面,淌了一地。
然而就在今天又看了一篇爽到爆的十万加公号文,真的一点都不做作。这篇文章通篇都在骂人,骂的都是最近的热点人物,而骂人的字眼,就是平常骂人的话。然后文章底下留言一片的叫好声。会骂人的人很多,骂出一片叫好声不多。骂出叫好声,不光是骂的精准到位,最主要就是人人能看得懂。
前两年特别流行一种骂人法,“你站在这儿别动,我去买些桔子就回来。”这是朱自清的《背影》里父亲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然后有部分朋友拿来开玩笑,那一段时间,人们有焦虑感了。你再不读书,你连个玩笑都不会开了呀!就是的,开这个玩笑至少要对上过初中的人开,你若是对没上过学的人开,那你就会变成鲁迅口中的那个呆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