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BBC记录片,叫《人生七年》。导演从1964年开始记录14位英国儿童的生活,每隔7年,他会从参与者生活中取材制成记录片。
它记录了14位英国不同阶层的孩子的一生。结果显示,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未来的人生才会有更多的机会。
其实,只要你稍稍做一个有心人,用不着去看纪录片,看一群外国人的成长路径是怎样的,你身边处处都是现场直播的最接近自己生活的纪录片。
生活中处处都在上演着这样的纪录片。如果你想从别人的人生路径吸取教训,以此来指导自己的人生选择。最好的样本是你周围的,比你大5到10岁的这一群人。
一个人的人生路径离不开大环境,这一群人面对的大环境是和你最接近的。
一个人的起点是你家族到目前为止所有代人主动奋斗和客观大环境造就的总和。
你周围的这一群人除了面对的当前的大环境和你相似之外,家庭基础和个人起点也基本和你相似。
因此,他们是最好的样本。透过他们现在的生活,你可以看到5年、10年后的自己。
我来自农村,选取了比我大5到10岁的几个同村的哥哥姐姐作为论述的样本。因为自身环境局限,只能选这样样本了,但不影响本文的分析。
在我们村,有一家出了三个大学生,两男一女,他们家的老房子已经空了好几年了。我小的时候,他们家很热闹,尤其过年的时候。大概在五六年前吧,他们家最小的孩子大学毕业,在省城找了工作,在哥哥姐姐的帮助下也买了房子。现在,三个孩子把父母也接到省城去了,好几年都没见过了。家里的地也留给村里家族中别的人了。
还有一家,两个孩子也都上了大学,姐姐嫁给了外省省城的一位同事,弟弟刚毕业两年,也在那个省城找了工作,按揭买了房子。房子目前还没交付,但是也快了。不出所料的话,这一家人,父母也将同儿子一起去到省城,基本拜托家族世代以土地为生的命运。
这是两家,从村里直接到省城的例子。
还有几个样本,也是孩子考上大学,但是找的工作都是在县城,要么是老师,要么是在银行工作,要么是考上了公务员。
这一类的样本,因为县城距村里较近,父母没有彻底放弃土地。孩子在县城置办了房子,孩子和父母分居两地。现代年轻的小两口普遍和父母分居,组建自己的小家庭。
还有一类,他们要么没考上高中,要么从初中就辍学。这一类样本到目前的轨迹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学了手艺,虽然在城里没有稳定的工作,但是一技在身,不怕没饭吃,除非技术极大的进步。有的是开挖掘机、推土机;有的是修车;有的学的厨师,等等。这些有技艺的人,善于打算的,在父母的资助下,也有在县里买了房子的,最差的也都翻修了村里的老房子。该结婚结婚,该生儿育女就生儿育女 ,日子都在往前走。
第二种,没有专门技术,就是出去打工,电子厂,保安,饭店……什么都干,他们算是混的最差的一部分,也是占样本数量最多的一类。挣钱不多,在村里修了房子,取了媳妇之后基本都有负债。但是乘着国家大发展的快梯,日子过得也都不错。
年轻一代里面没有专事种地的。以上情况基本囊括了比我大5到10岁的同村人的人生趋向。
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们不讨论生活观的高低。以大多数人的价值排序,以上归宿最好的当然是去省城了。
而在我所观察的样本中,能够在省城买房安家的都是上了大学的。因此,我相信,如果让所有人再重新选一次,大家首选的肯定是努力读书,考上高中,再上个好大学。
我们简单总结一下,以上的选择有三个:读书、学手艺、打工。而这三种选择能够带给人生在财富和家族发展上的益处的排序,应该是读书大于学手艺,学手艺大于打工。
因此,仅仅名利上来看,依靠读书改变个人和家族命运依然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除此之外,读书还有其他好处。
读书出了在个人发展方面和其他选择相比的优势外,还有其他很多好处。
一是个人修养的提高。虽然说个人素质和教育程度没有直接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但是,读书多了,受教育多了,你看到的世界的范围大了,知道的事情多了,你对这个社会的包容,你对自己的要求,你的行为习惯,都会多多少少发生一些改变。而这些改变,只要不是向着违法乱纪的方面发展,都是会慢慢的提高你的个人修养的。
二是学习能力的提高。你学的越多,发现自己知道的越少。但是你学到了如何获取你不知道的知识的途径。你以前想干却不知道怎么干的事情,你受过更多教育之后,即使不知道怎么干,也会知道怎么去学习。
三是个人的想法,面对困难的态度,面对人生种种坎坷的处理能力会得到提高。你会知道许多人比你更难,你会更加珍惜生命,面对困难更加有勇气;你会明白人人都有不容易的时刻,自己已经很幸福了。
…………
比我们年龄稍大的身边人现在的生活,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的自己的未来。
从这些看得见的未来中,我们发现,读书才是最好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