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温佛佳
硕士毕业,离开书香氤氲的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已近三年。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拉上帷幕不久,最近,接到不少学弟学妹的电话,他们的问题,大抵围绕两方面:
1、自己报考的都是985、211院校,可考完,感觉根本没戏,如果再来一次,是不是要降低标准,考个竞争相对没那么激烈的学校?
2、读书到底有没有用?究竟有没有必要去读研究生,继续学习知识?
了知简书平台大学生用户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考研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因此,想要在这里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第一个问题,不想正面给予回答,稍后将分享我自己的考研故事给大家。
先来谈谈第二个问题。
究竟读书有没有用?需不需要读研?知识重不重要?
这个问题,令我想起了知乎上的一个提问。
- Question -
把学费拿来念书还是环游世界更合适?
为什么?
- Answer -
在没有充分的知识作为前提的情况下,
即使行了万里路,
也不过是邮差而已。
关于读研究竟重不重要,这个问题,因人而异,并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毋庸置疑,知识在当今社会,确实是可以称斤计量变现的。
知识太重要,且越来越重要!
如果你想要做学术研究,那读研自是一条必经之道,但就算你并不打算走学术道路,继续读研,多读些书,多学些知识,也绝对是有益无害的。
当然,不是说,工作后,学习就停止了,而是指,工作后,再想拥有一整段的时间,去系统而深入地进行学习,就变得十分不容易了。
所以,只要条件允许,而且你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又并非十分明晰,那么,在校园里静下心来,多沉浸两三年,并非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儿。
毕竟,人生那么长,再多两三年的学习光阴,并不会真耽误你什么,反倒会为你的生命增值。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我周围许多朋友共同的感叹。
当下,知识IP,是个很热的词儿,站在时代风口浪尖上的那一波人,他们的成功,很多都因为有很扎实雄厚的知识储备,互联网+时代来临后,又很及时地抓住了机会,因而几亿、几千亿的知识Ip的出现,并非偶然。
这一群人,无不是厚积薄发的代表。
我自己最近带领了一个线上学习社群,每晚都需要码字写录音稿,然后录制成音频,20分钟的音频,得输出3000字左右的文字。
也才感谢自己那几年的大量阅读与积淀。
所以,多学知识,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再者,说的世俗一点,工作后,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文凭确实和薪水挂钩。
我在一家大型央企集团工作。
应届毕业生的薪水,是由文凭定的。
本科比研究生月收入少2000到3000,研究生又比博士低3500左右。
后来,问过一位在外企工作的朋友,他们公司应届生的薪水,学历也是一个参考因素。
这是一个现实的社会,偶尔,似乎也不得不烟火味儿一点。
当然,我很是反对纯粹为了文凭而去读书的。就算进入社会,现实让你变得功利了,但在学校,学习知识,就不需要那么急功近利,扎扎实实、一点一滴、全心投入就好。
这种不急不缓、不骄不躁,反而能让毕业后的你,走得比别人更快。
所以,到底要不要读研,答案该由你自己去给出。
不要忘记自己内心的声音我的故事:名校真地只是梦吗?
至于第一个问题,很多学弟学妹担忧,“我想报考名校?但竞争太过激烈,是不是没戏?”“如果第一次没过,而我又有很深的名校情结,那到底究竟需不需要再坚持?”
我也不想,或者说,也给不了铁板钉钉的回答。
在这里,只想分享自己6年前的考研故事。若是你能读完,答案或许已在你心。
2009年9月,我还是西安外国语大学汉语传播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当时,学校有推免去香港中文大学读研究生的名额,按专业排名,前5名都可以去。
我是这5人中的一员。
只是后来,因为学费的问题,最终没能去港中文。
2010年7月,大学毕业,我去了广州,在广州新东方教高中生英语,不久,决定参加2011年1月份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之后,便开始了边工作边备考的旅程。
北师大的中文系是非常难考的,而我报考的比较文学呢,算得上是北师大中文系的王牌专业,竞争很激烈,关键是外招名额非常少。
那一年,只有5个名额,报考人数达到一千多人。
2011年3月,我以387分初试第二进入复试,但最终却并没有被录取。
记得2011年3月24号结果出来后,我哭着鼻子去找北师大比较文学所的所长,希望他给我一个可以接受的理由。只是,最后我还是没有被录取,也不肯选择调剂。
我一个人坐在北师大主楼外的木铎下,木铎金声,是北师的象征性标志,哭了一下午。
我的父亲呢,则从老家打来电话,流着眼泪说,“女儿对不起,爸爸没有能力帮到你,知道你太辛苦了。”
父亲的泪水,让我更加坚定了信心。
当时,周围的反对声很多,朋友们要么建议工作,要么建议换一所学校,但因为我是非常喜欢日本文学的,国内日本文学研究做得非常好的一位教授又在北师大,加上那时候的我,又是很想走学术道路的,所以,我告诉自己,不放弃,2012年,一定要再来北师大,而且是以第一名的成绩。
2012年7月底,我辞去新东方的工作,回了西安,在校园外一个叫“小居安村”的城中村,租了一间房子,白天在学校图书馆复习,晚上回出租屋休息。
回到西安后,我把自己“2012年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师大”的愿望,说给了几个好朋友,告诉她们,如果我实现了呢,她们就得每人送我一箱阿萨姆奶茶——我最喜欢喝的饮料。
青春里,最好的部分就在于,你可以肆无忌惮夸下海口,即便最终南辕北辙,事与愿违,输得很惨,身边的人也不会笑话你。
那半年多,就是凭着这个强大的信念,我非常用功,异常刻苦,除了周末出去做兼职养活自己,周内的五天,基本每天都保持8小时泡在图书馆认真复习看书。
2012年3月,我真是以394分,初试复试均第一的好成绩,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所录取,而且成了我最仰慕的导师的弟子。
在这里,把这个故事再次分享给大家,想要说明的是,信念的力量真地非常强大,吸引力法则真地存在。
就像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中说的,“亲爱的,如果你真的想要去做一件事情,全世界都会帮助你”。
如果,读到这篇文字的你,也很想去一所心仪的学校读研,只要你足够渴望,足够努力,也一定可以实现。
现在想来,6年前的自己,才刚20岁出头,对未来的样子,还太不明晰,但那份不肯与现实妥协的劲儿,却让今天的自己,也深感动容。
生命之舟不系,飘泊在汪洋大海,这些年,我一直在小心翼翼使着舵,一点点划破水面,努力朝前走。
亲爱的读者朋友,此刻,我正坐在有淡绿色窗帘和花瓣窗贴的书吧里,给你们敲下如上字句,左手边是藤条风格沙发和崭新的电子琴,右手边有一缸洒满阳光的吊篮,墙上有古朴的字画,身后是数不清的哲学或者历史书刊杂志。
店主是一位很有格调的中年女子,她的优雅从容,正是我所欣赏的,她实现自己梦想的能力,也让我很是向往。
坚持我们的信念吧,就让我们永不妥协,永不停歇,倔强而坚强地冲破阻碍,向那光明自由的未来靠近吧。
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如那个优雅的中年女子,在午后阳光里,静静地微笑。
网友评论
大学是人生的必修课,没有大学的人生是不完整滴。
1.名校?读研?说好的回答呢?我是被忽悠了吗?—》这是我读完第一遍之后的疑问,感觉没有得到应有的回答,讲到最后,依旧说明的是没有固定答案,还是得自己选择。。。
2.于是我又读了一遍,突然觉得可能所有处于“纠结”中的人可能都想听到一个准确的答案,告诉你有用还是没用,值得还是不值得,可是这万千世界,每天面临的无数种选择,哪里还像上学时的考试试卷一样总有一份准确答案。。。所有的事情都是因人而异的,而面对一些选择,别人的话都只是参考,最终还是得自己做决定,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3.我大学最好的朋友正在读研究生,而我还没毕业就已经开始工作了,周末小聚的时候,她羡慕我挣钱存钱,我羡慕她还在校园。。。好像选择总是无关对错,好像我们的幸福总是在别人眼里。。。
现在每年还是会看几十本书,去几个地方旅行,但是每当想到考研,总觉得有些遗憾...
我是专科毕业的,毕业后去山区做了一年的志愿者,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下一个目标,当时国家刚刚放宽考研的政策,专科生毕业两年就有属于同等学力,可以考研。虽然很多地方依旧会看你的本校是否属于985或者211,但是不看出身的学校也有,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往前走的途径。
我一直不赞同“读书无用论”,反而在这个过程中我所接收到的知识与我的朋友圈与之前的都是不一样的,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也很感谢那段时间的拼搏与努力,才有现在的我。去年七月,我从一所211新闻传播学院毕业,之前从来也不会想过自己会走到现在。
路虽然艰难,但是你往前走一下,说不定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
共勉。
②表姐的同学,高中考大学,与中国公安大学失之交臂,大学考研,还是未能如愿,坚持了一年后,考研进入公安大学,现留校任教。
③w学姐毕业于一所师范学院,大学期间后两年两年突然静下心有空就泡图书馆,现在西安石油大学会计系研究生,转专业的她成绩甚至要比本专业的学生成绩优异。
……
如何选择,是个人的思虑,而有些事情,很神奇就在一念之间,有很多的不确定,其实也不免源于自己的渴冀与不甘。
她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祝福你能够沿着自己的人生轨迹行走。
加油(ง •̀_•́)ง
考研一直是自己的一个梦,我知道,我若暮年,回首曾为自己努力过,就不曾后悔。
人生有很多选择,但遵从内心,尽人事,听天命,一直是我的想法。何必那么多理由:因为喜欢,想让自己快乐,所以就去做了,挺好的!
首先,读书非常有用,记住,是读书,不是上学!!
其次,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文凭是车票,但社会不会管你是头等舱还是逃票来的。
再者,努力分先后,没有几人可以努力到无路可退
最后,决定成败的是天赋,极致努力也是天赋。
良言有善,鸡汤少听,终究是大众,成不了英雄。
本人高考十八流专科,后跨专业同修完四个不同的学历,其中三个是为校拿了三个全国第一,打了同期清华北大科大者些天骄团队的脸后的奖励。
后半学习生涯由于无聊顺便考了个全国第一去台湾科大混了个研究生,中间开了一场钢琴独奏会又弄了两项世界第一——————然而,自始至终我都不是靠学习分数换来的,我就是个传统意义上的专科学渣。
在我25岁卖掉创业的项目并结束了与资本的苟且后的第三个月,突然明白了一个粗陋道理:人分两种状态,一种是擅长却不喜欢的工作,旨在生存;一种是爱慕却咬牙坚持的生活,为了快乐。
不要为过去的小小成就骄傲,位置决定了眼界,圈子决定了成就,清华北大都是状元,中科院都是顶尖博士,金融街随处是天才。
努力是可以达到常人可触碰的天花板,但捅不破结界,这个世界不公平,优质资源只欢迎天才。
有时候我也会问身边的人是否一定要考研,可答案都不能说服心里的那个我,而老师给我的回答是考研因人而异,研究生、博士生比本科厉害的更多的是在于自学的能力,而不是真的多么博学多才,而考研也是一个自我勉励、打磨自己的的过程。在考研这条路上,有人心想事成,有人功败垂成,有人半途而废……但这些都是他们的选择,也就没有那么多遗憾可言。
正读大三的我也很纠结,担心自己目标定的太高不切实际,定的太低意义不大;担心自己在考研的路上走不下去,不够坚持……
路是自己走,但或许别人的故事可以为你提供一点能量
很喜欢这段话,我是19考研的学生,本想要选一所比较好考的学校,可我还是固执地选了一所竞争激烈的自己想去的学校。想好好拼一年,无论最终是得偿所愿还是遗憾收尾,我都会有接受的能力和勇气,因为这件事,和选择伴侣一样,和生活态度一样,不能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