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愚人节、万圣节……
以上这些节日你一定不陌生吧?
近年来,西方节日在国内愈发盛行,甚至大有赶超中国传统节日的趋势,让人不禁感慨:莫非这就是“文化殖民”?
2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状呢,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方文化交融
当今世界开放化的格局,极大的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选择去西方求学深造,而我国众多高校也吸引着大批外国留学生。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批外国企业进驻中国,中国企业部分工作岗位也需要外国人来担任。再加上旅游业的发展,很多年轻人选择走出去,用脚步去丈量世界,自然就会接触更多的西方文化,相比较习以为常的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就显得尤为新鲜。
2、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现在很多幼校都会带着孩子们庆祝圣诞节,母亲节,一起装扮圣诞树、制作母亲节卡片,出发点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动手参与能力、学会感恩。但是也造成了孩子们分不清究竟哪些是中国节日,哪些是西方节日,甚至会觉得圣诞节、万圣节更有意思而更乐意去过。
3、政府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
我们知道,之前我国的假期政策是元旦、春节、五一、十一放假,从2008年以后,为了加强民族传统节日,经民意调查决定将除夕、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四个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可是,除了在假期上作出调整,传统节日的形式和关注度却没有太多改变,这也导致了很多人只知道放假的传统节日,而不放假的七夕节、中元节、重阳节就显得淡薄的多。
而且由于在外求学和工作,很多离家较远的人因为假期太短而选择不回家,再加上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注重家族祭祀以及家人团聚,以春节为例,亲戚之间来回奔走、请客拜年,一见面刚毕业的会问你找到工作了吗?有工作的问你月薪多少?稍微大点的会问你谈对象了吗?谈对象的会问你什么时候结婚?结婚的会问你什么时候要孩子?有孩子的会问你什么时候生二胎……无形之中增添了年轻人很大的压力和烦恼。
而西方节日相对更注重参与,形式简单花费少,所以更加迎合年轻人的喜好。
4、商家媒体的大肆宣传
一到节假日,各大商场就能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息,诺达的圣诞树陈列在大厅内,服务人员人人头戴圣诞帽,打着双“旦”同庆的名号进行优惠促销。至于为什么西方节日尤其是圣诞节、情人节更受商家的青睐,我想大概是因为这些节日不放假,而大多中老年人又不过“洋节”,这样追求时尚自由的年轻人就不用回家陪父母,而更多选择邀请朋友相聚畅谈,一方面释放工作的压力,另一方面增强朋友间的友谊。相反,按照中国传统节日的一贯做法,年轻人就只能乖乖留在家陪父母了,哪还有多少时间出来逛商场,这对于在商言商的商家来说岂不是一大损失。
3
分析了原因,那么西方节日在中国如此盛行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我们到底要不要抵制呢?
其实早在今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https://img.haomeiwen.com/i9692875/e559b863bc99d821.jpg)
文件要求,“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首先表明我个人无任何宗教信仰,对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也没有任何偏袒,我认为各有各的特点,它们都代表了各自国家民族文化的特点,是长久以来文化的积淀,象征着民族的历史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不再像封建社会时期那样闭关锁国,排斥外国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西方节日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让国人觉得新鲜,追求自由、毫无束缚、轻松简单的形式又似乎与时代潮流更加贴合,这就自然虏获了大批年轻人的心。
但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中华儿女,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脑海中,那是根深蒂固的,是不可能忘记的。
所以,我认为不是我们丢失了民族传统节日,而是需要让传统节日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让它的呈现方式更有意思,而这显然不是简单调整假期时间就能产生作用的,我想这也是文件所说的“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深刻含义,而这需要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
对于西方节日在中国愈发盛行,你怎么看?欢迎补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