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工作常识想法简友广场
职场外国员工增多:如何搭建人脉圈,化弊为利,让老外为你打工?

职场外国员工增多:如何搭建人脉圈,化弊为利,让老外为你打工?

作者: 四维君 | 来源:发表于2020-05-03 09:33 被阅读0次

身边有个同事每到暑假,都会把孩子送到什么“美国硅谷商学营”、“英国皇家礼仪培训”等奢华机构培训,问起来,无非是想提高孩子以后进外企工作的机会,而孩子却苦不堪言,收效甚微。

把“外企”作为孩子培养方向,这个立足点从一开始就错了。董明珠说过,打工十年还是工,老板只能给你个位置,没有未来。给“洋人”打工也是一样,哪里有未来。

据统计,在全球经济发展低迷的情况下,2019年我国外资企业仍然呈增长趋势,全世界500强中有490多家在华进行了投资。

与外资企业强劲发展势头相比,2019年在华工作留学人数已超百万,外籍打工人数剧增。在美国一社交网站上,一些美国人还声称,宁愿在中国打短工,也不愿回美国生活。

这两组数据和事例告诉了我们什么?与其给孩子挣得一个为“外企”打工的“洋饭碗”,还不如让孩子自己赢得一个让“洋人”为自己打工的“金饭碗”!

1. “老外”为什么会选择来中国工作?

国内打工的外国人可以分成三等:外国高端人才,专业人才,从事临时性、季节性、非技术性或服务性工作的外国人。我们面临最多的“洋工”是第三类人员。他们为什么会来中国打工?

(1)赚钱快成本低。

我认识一个丹麦人,母语不是英语,也没有任何学位,但是拿的工资比一些大学教授还高,而且福利特别好,包住公寓,还有早中餐白吃,上哪儿都很吃香。这还真是个“看脸吃饭”的时代,这些外国人就凭着这张老脸就能混吃混喝。

这些外国人即使没有技能,哪怕在酒吧驻场、打些短工,也能很容易赚到快钱,如果回到本国,不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且医疗保健也承担不起。

(2)享受生活压力轻。

中国的文化接纳度非常高,不存在种族歧视问题,这样对于他们来说,在中国的生活压力很小,还有很多时间游山玩水,这让外国人的小日子很舒适。

前面提到的那个丹麦人可以免费进出酒吧,他说:“那里的酒水我可以白吃白喝,我这个身份就是在给他们打广告。”。

一些居住在中国的美国人还经常发照片炫耀自己的生活,他们说,“中国的社会环境好,治安十分稳定,交通也十分便利,物价还不高。”

(3)机会多提升快。

近年来中国发展迅速,拥有更多的机会,这让很多“老外”愿意来中国抓住机会,快速崭露头角。很多“老外”来中国就是为了寻求更好的事业发展。

我认识一个瑞典女性,来中国后为了心中追求和梦想,宁愿独善其身,孑然一人打拼事业。她随身携带着一本“flying solo”,书名意思是“单飞”,以激励自己振翅高飞。

一位法国摄像师这样感叹:“随着中国快速发展,2050年中国的农民工将由西方人取代。”

2. 中国公司为什么会选择外国员工?

(1)提升国际化品味。

国内很多公司或店家雇佣“老外”打工,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加公司国际化品味,提升公司在同行中的竞争力。

我们社区附近有家小型超市,刚刚营业的时候,门庭冷落,生意不是很好。后来老板娘灵机一动,通过劳务市场,雇佣了一名外国人打工,立刻给小店增色不少,既带来了信誉度,也彰显了实力,生意兴隆。

(2)打通海外资源。

一些公司雇佣“老外”打工,可以为公司带来很多海外资源。

我有亲戚开了家生产装饰材料的小厂,但长期欠债,工程款又久讨不回,工厂频临倒闭。于是,我给他出了个主意,花些血本雇佣两个靠得住的“老外”跑业务,用他们的海外资源把生意做到国外去。果不其然,这些装饰材料在国外还是很有市场,业务逐渐恢复生机。

(3)外国员工适应性强。

很多外国人适应性很强,他们熟练、能干、聪明、勤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公司雇佣他们的原因。

网传法国一位摄影师拍摄的一组名为《中国2050年》的观念摄影作品,反映的是2050年前后,大量外国劳动力移民中国,做起家政、清洁工、车夫、服务员、小贩、园丁、建筑零工等底层工作,网上风靡一时。这组作品既反映了中国经济繁荣之后带来的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外国人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以胜任任何工作。

3. 如何搭建人脉圈,让“老外”为你打工?

让“老外”为我们打工,从现在起,我们可以尝试在他们群体中搭建起自己的人脉圈。根据“邓巴定律”,一个人人际圈中只有5人最为亲密,其次是15个好朋友。也就是说,真正能帮助到你的也就是5到15人。

(1)学会接纳,用文化交际消除双方陌生感。

这种接纳应该是双向的、共享的。“老外”在国内,对我们来说是外国人,但我们对于他们来说何尝不也是外国人呢?二者之间没有什么差异,对于彼此来说都是来自异域的文化,我们在小心翼翼地尝试接触他们的时候,他们也在同样小心地接触我们呢。

和“老外”交往中最要的是,能够理解他们的语言、文化和习惯。国内的一些外国人对我们或多或少保持着比较高的警惕性,还是因为语言文化方面的沟通问题。

最近,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发布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查报告》显示,73.2%的外国青年选择通过文化旅游来接触中国文化;73.1%的外国青年选择了通过人际交往的途径来接触中国文化,这表明对外国青年群体而言,人际接触以及亲身经历是对中国文化认知最受欢迎的渠道。

数据还表明,外国群体对于每一种接近中国、了解中国的途径,都愿意尝试。这正是我们能够相互接纳的心理和情感基础。

(2)展示自己,在帮助解忧中展现能力和优势。

勾搭“老外”,把他们纳入自己的人脉圈,必须建立在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上,也就是说要聚焦自己的兴趣,并且能够在圈中展现自己的能力和优势,这样自然会吸引很多志同道合的外国人来与你交流。

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优势,最本质的还是体现在能不能及时给予他们足够的帮助,能不能给他们带来需要的利益,满足他们的当下需求。主动帮助别人,才是向别人展示自己能力和优势的有效方式,无论是哪国人,如果接受了你的帮助,都会对你认可和亲近。

我早年在研究生读书期间,在当地一家电视台兼职一名中英双语采编记者,因此结识了不少外国朋友。我能够很好地融入他们的生活中,就是因为我能够很好地在我的节目中与他们交流沟通文化差异,更重要的是我能够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优势,还可以通过创意合作来体现。

我一直有个梦想,希望能够在中外文化之间搭建一座小小的桥梁。当前,中小学教育西化倾向,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英语学习潜移默化影响的。英语作为一门工具,尽管带有浓厚的西化属性,但是在当前英语铺天盖地的情况下,如果运用得当,还是可以为我所用的。

这样,我在想能不能创设一个平台,面向中小学和大学生,如何用英语说中国文化?教师以通晓中文的外籍老师承担,开展小班化或一对一教学。通过这个教育平台,把中国文化体系化、层级化展现在中外用户面前。

每次在群友聚会的时候,我们都在聊起这个项目,这个项目把我们的梦想链接在了一起。

(3)搭建平台,在共识中融入自己的价值追求,让“老外”为你打工。

很多人对于外国人社交圈子存有偏见,认为外国人的社交都是在酒吧或者酒会上,其实不然,这种场合结识的外国人关系不会十分牢固。还有尽量避开工作关系结识外国人,否则会影响职场利益关系。这就需要你善于搭建平台。

比如,我为了稳固自己的人脉圈,在后来的交往中,突发奇想,这些外国朋友不也是一个很好的社交资源吗,也许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可以做些有益的事情。于是,我组建了一个群,提供了一个相互交往和交流的平台。

这个群人数不多,但都是些愿意做些事情的人。我们借助国内便利的高铁和地铁网络,每个月周末在就近几座城市聚会畅聊话创业,寻找些创业的灵感,或者生活的浪漫。

我们群是一个诗一般的存在,既是一个整体,同时又相互尊重彼此隐私的存在,既有群体追求的价值,又独享各自的独立生活,仿佛生活在真空中一般,纯粹而又充实。

目前,他们中有的已经成功转型,有的找到了新的商机,还有的找到了浪漫伴侣,而我则萌生了另一个创想。

我有梦想,但我缺乏的是一个平台,而这些群友们不正在给我搭建一个创想的平台吗?这个平台会把我引向何处?我似乎看到了什么,也许是境外创业板块,也许是中国文化传播平台,甚至是跨境红娘平台。

这些创想不断地在我的世界碰撞扭曲升华,时而让我亢奋,时而让我冷静,但不管怎样,我们的群有了存在的价值。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已经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中国世纪”俨然到来。美国媒体也公认“美国已不再是机遇之地,中国才是”!

我们身在“机遇之地”,将来会有越来越多外国人给中国人打工,这已经不是梦中呓语;让“老外”为你打工,也不是什么天方夜谭。重要的是从现在起,你就要行动起来,为这一天的到来做足准备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职场外国员工增多:如何搭建人脉圈,化弊为利,让老外为你打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ear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