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同原理:当我们处于不确定环境下,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
这一原理尤其适用于我们对正确行为的判断,特定情形下在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正确时,我们的看法取决于其他人是怎么做的。
想想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是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面临着各样的选择。
我们出去吃饭,在没有明确性目标的时候,我们会倾向于选择人多的饭店而不是人可罗雀的饭店。甚至我们看到很多人排队可是我们也愿意花时间等待,这样的情况在街边的奶茶店比比皆是。排队的人越多我们自然就认为这家店的服务更好,东西更好吃。
在淘宝、京东等购物app买东西的时候,我们也会根据销量、评论来作出判断。即便我们知道这些可能会是刷单的效果,但绝对会很少去选择那些销量寥寥无几的店铺。
通常我们会认为,要是在路上突然发生紧急状况,这个时候周围的人越多越好,我们会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帮助。其实不然,对那些身处陷境需要帮助的人而言,如果只有一个人而不是一群人在场的话,或许他得救的机会还要大一些。
这种行为被称为多元无知效应。人越多被害人得到帮助的几率越小,因为每个人都在先观察别人怎么做,于是也就没人真正做出行动。
有过这样一个研究:安排一名工作人员假装突然癫痫病发作,对于这种紧急状况,如果只有一名旁观者在场,那他85%的时候都得到了帮助,如果有5名旁观者在场的时候,那么只有31%的概率能够得到他人的援手。
旁观者群体没能帮忙,不是因为他们无情,而是因为他们不能确定。他们不帮忙,因为他们无法确定紧急情况真的存在,也无法确定此时是否需要自己采取行动。
“说不定其他人会帮忙或打电话,说不定其他所有人已经这么干了。”因为人人都想着会有别人帮忙,结果人人都没帮忙。
以前看到新闻报道围观者众却无一人伸出援手的例子的时候,总是不解为什么那些人会那么冷漠无情,现在才明白原来人的行为是受社会认同原理控制的。
当我们发生紧急状况的时候,只是大声求救或许效果甚微,我们应该要减少不确定性,直接指定某个人提出求助。
社会认同原理有时候还会让人做出不利的决定。
研究表示:当新闻报道自杀消息之后的几天,自杀率会上升。年轻人自杀被报道,将会导致更多的年轻人自杀,其他类型的人群也一样。
报道自杀的消息,促使一部分跟自杀者类似的人走向了绝路——因为他们现在发现自杀的念头更加站得住脚了。
对那些在特定环境下感到不熟悉、不肯定的人来说,社会认同最有说服力,因为这些人必须观察周围,寻找自己该怎么做的证据。
想想我们生活中,去自动售票机领取火车票的时候,有时候我们明明看到旁边空着一台机器无人使用,但是后续来的人却自动加入到旁边机器排着的长长队伍的后面。
人在做相同的事情,他们必然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尤其在我们并不确定的时候,所以我们会做出相信他们的判断。我们会想:“他们一定确认过了,那台机器是坏的,所以才会在这边排队,我也还是直接在这里排队吧”。
最后,归根结底,一切都是因为不确定性。但人生也总是充满不确定性,于是我们生活中也总是处于社会认同原理的支配下,我们会观察别人的行为,从而模仿做出行动。
95%的人都喜欢模仿别人,5%的人能首先发起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