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隔段时间,就会出一篇爆款文,来强调妈妈在孩子教育过程中、在打造孩子竞争力过程中的重要性。
“拼妈”成了家庭和社会甚至学校共同默认的规则。
孩子存在某些问题,察觉到的人第一反应会是:他的妈妈是怎么教育他的?
孩子生活和学习中,有不够理想的地方,很多爸爸第一反应不是检讨自身,而是责怪妈妈:都是你没教好!
开家长会,不仅参会的大半是孩子妈妈,而且老师在强调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场所时,潜台词里也是妈妈是应该承担教育重任的第一人。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甚至把母亲的重要性上升到了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
难怪有打油诗一般的文章戏称:现代女性既要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又要杀得了木马,翻得了围墙,还要陪得了作业,打得过流氓。
一般读到这些文章时,我一边庆幸现代女性的重要地位终获全社会广泛认可,又一边不动声色地暗暗自责,因为要成为一个这样的现代女性对我来说太难了,压力也太大了!
在我决定要成为一个母亲时,我已年近30,以为自己做好了准备承担养育和照顾一个孩子的重任。
然而,当我真正做了母亲时,我才发现,其实我对如何做好一个母亲,如何承担养育一个孩子的重任,一无所知。
我曾认为的自己很“懂”,不过是育儿教科书上罗列的一二三四,我以为照本宣科就足够的同时还不忘沾沾自喜,“我是一个新时代好妈妈”,我知道怎么哄娃睡觉、什么时候应该添加辅食。
在走过漫漫八年长征路之后,我才发现上述种种该是多么幼稚。现在的时代,我们所处的环境,还有哪个孩子在这些基本问题上得不到满足吗?
那么,基本问题都能满足以后,一个妈妈和另一个妈妈,她们养育出来千差万别的孩子,这些妈妈之间,她们根本的差别到底在哪里?
成功人士的妈妈总是和她们值得骄傲的子女一起被众人景仰、摩拜和观瞻,这曾经是女性价值彰显的为数不多的途径之一。
比如,胡适的母亲,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却教育出了一个一生荣获35个博士学位的优秀儿子。
当然,如果儿子变成一个人间恶魔,母亲也会被翻出所有过往,作为儿子如何走上邪路的印证被后人鞭笞。
希特勒的母亲,小时候她同样教育儿子要有远大理想,长大后要成就丰功伟业,然而,当儿子成为反人类的恶魔遗臭史册后,母亲也一起被钉在了耻辱柱上。
她的成长、恋爱、婚姻、家庭生活经历被一一翻出,人们从她个人生活的蛛丝马迹里寻找着她儿子为什么会成为变态的证据。
所以,作为都爱自己孩子,教育他们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母亲,她们的差别究竟在哪里?
这个问题就像每当发生一桩恶性暴力砍杀事件后,人们恐慌、无助,但是根本不知道那些砍杀别人的群体到底为什么会这样一样难解。
妈妈竞争力,到底争什么?
俞敏洪认为,妈妈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妈妈的素质,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一个家庭,哪怕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善良、节俭、乐观和整洁的女人在料理,这样的家庭仍是心灵的圣堂与快乐力量的源泉。
一个好妈妈,要懂得发展自我;
有能力养育孩子,还要有能力引导孩子;
能够处理好夫妻感情问题,因为夫妻感情好容易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好妈妈还要重视孩子阅读,哪怕自己没读过书,不识字。
按照我们现在的标准,俞敏洪自己是一个典型的凤凰男、妈宝男,他对母亲的孝称得上是“愚孝”,他当着合伙人的面给母亲下跪的事情广为流传。
这些东西在他成功后都被正向解读。
尽管如此,我仍觉得他在阐述女性、母亲的观点时虽然带有浓浓的“直男”风,但不得不说,在我们这个社会环境中,很有道理。
成功的名人在阐述自己母亲的伟大时,总是从一个优良品质入手,比如,温柔善良、勤俭持家、乐于助人等等。
而希特勒母亲最为人诟病的一点是对儿子不恰当的溺爱。
现代妈妈们经济条件良好、个人提升空间得以拓展,看问题视野亦更加开阔,与胡适、俞敏洪们母亲更为强调的严厉有所不同,她们事事强调对孩子的爱。
由此,颠覆以往认知的观点层出不穷。
比如,以前,如果5岁还不分床睡,这就是溺爱的明证,可是现代妈妈们认为,孩子需要母亲的时间就那么几年,陪睡多一点又何妨?
比如,以往,孩子犯了错,母亲严厉批评就能为人称道,而现代妈妈首先需要共情。
不过,看起来,这种教育方面的前进一大步,更大程度上来源于社会整体的进步一小步,类似于仓廪实才能知礼节,衣食足方可知荣辱。
高考状元的妈妈们被当做现代好妈妈的典型拎出来展示,她们的主要特点是“无条件的爱和尊重”,表现为支持但不溺爱,不唠叨,不干涉和控制。
其实,概括起来,无论以前还是现在,妈妈竞争力就是爱的竞争力。
足够爱,才不会为了更多的钱抛下孩子让他们成为留守儿童;
足够爱,才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成为一个理想中的社会个体;
也只有足够爱,才会走出狭小自我、愿意积极向上发展自己,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妈妈竞争力,最终是爱和爱的能力的竞争。
欢迎关注公众号:
爱叨叨的高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