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看了一篇文章,是杨芳州的《在自己的祖国流亡》,心中就始终憋着一股劲,难以抒怀。终究因为事务繁杂,到现在才形成文章,落于篇幅。特别鸣谢妖妖同学倾情修改。 ——题记
《在自己的祖国流亡》中举了这样的一个案例:“原句为:(秦始皇)权倾一时,强大到无惧世上的任何人。终审时读库的老六大笔一挥,改为:权倾一时,四海宾服。”
我不知道诸位看官看到这两句话是什么感觉,我只知道我的内心是震撼的,像是久久冲撞不开的墙壁突然被人轻巧的破了一个洞,然后就轰然崩塌,豁然开朗。
原文中还有这样的一句话:“我们的错愕并不在于这样改有多好,而在于自己突然意识到,像“四海宾服”这样的表达,已经不在我们的词汇库里了。”
是的,不在词汇库里了,听着似乎有那么点忧伤。
两种译文无所谓对错,从学翻译之初我们就知道翻译分为直译和意译,怎么样都好,但是直译仿佛总少了那么点韵味。
几年前的两会上,有这样的一句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张璐女神的翻译是:For the idea that I hold so dear to my heart, I'd not regret a thousand times to die.诚然,这是在理解的基础对文意的转述。文言文中的“二”、“三”、“五”、“九”等都是一个概述,而非确指。
这句译文在当时引起轰动,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把“九死”翻译成“die nine times”会怎么样?天雷滚滚,这是猫吧,还有九条命。
同样的句子我们反过来推一下,“I'd not regret a thousand times to die”,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我死一千次都不会后悔”?比之《离骚》中的那句又如何?
早几年提倡中西文化交流,有很多人尝试着将唐诗宋词翻译成英文,美名曰:让西方国家感受一下中文的美。其中有一句很典型:“Is the Milky Way falling from the sky?”——“疑是银河落九天”。
真的可以让西方感受到中文的美吗?
不记得曾经在哪看过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你的孩子好好读书?其中一个回答让我印象颇为深刻:我希望有一天看见江边晚霞时,我的孩子可以说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只会一句“好好看啊!”或者用一句英语:“it’s amazing!”
看到大漠的落日呢?中文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英语还是“it’s amazing!”
论起形象、意境,英语始终是差了那么一点。或许你可以说,英语也可以描写的很形象啊,那可以重新体会一下“Is the Milky Way falling from the sky?”这句话,从语言的凝练上来说终究稍逊一筹。
不要误会,我不是拒绝外国文化的守旧派,作为一名英语专业出身,并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人,我是一个坚定的发展派,也认为英语文化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但是近来遇到很多新手妈妈问我,怎么样从小培养小孩子的英文?“我从胎教就开始放英文歌,听英文故事,小孩一两岁的时候给他看英文动画片,两三岁开始读英文绘本,说话我都是牛奶milk这样教······”等等诸如此类。
我有些惊讶,也有些无奈,人生那么长,何必这么急。
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从小培养,是多小呢?我们学习英语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取得好成绩?说一口流利的美音或英音?好像都是,好像又都不是。
说到底,英语是一门语言,而语言只是一门工具,它是我们了解他国文化的钥匙,通过英语,我们可以去探究这个世界的缤纷多彩,去了解它折射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牙牙学语的孩童对自己国家的文化还没建立起感性认知前,盲目的学习外语真的好吗?
随便举个栗子:
学会How old are you?很简单,这是语言习得。我们中国人看见别人喜欢问,你多大啊,今年贵庚啊,高寿啊?但是如果你根据咱们的习惯去问一个外国人却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这就是文化了。
好了,栗子吃完了,我们继续思考下一个问题,英语当然是要学的,学的早到底好不好。
好处不必说,《爸爸去哪儿》中黄磊的女儿多多,她用英语和别人沟通时体现出来的自信让我们看到了双语教学的成功。但是大多数家庭的孩子们,遇到的问题是由英语带来的文化冲突与思维固化,更为普遍的现象是,由于从小被逼着学英文,学生的厌学情绪相当严重,到了中学阶段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从此一蹶不振。
学的早,到底好不好?
我刚成为英语老师的时候,无所畏惧。接手的第一届学生基本是被我放养的。英语课我最喜欢的就是跟他们聊天,从名俗文化到风土人情,学“火鸡”一个单词,我能扯到感恩节和土耳其,看看短片,讲讲故事,好几节课就没了。
当然,这样的后果就是中段考试的进度我永远跟不上,一学期的课从头上到尾,今天课本内容结束,明天就是期末考。你没看错,没有复习!家长朋友们看到这是不是有点着急了。
就这样,学生被我放养了三年,刚开始,他们会问我,“老师,考到哪个单元?”我的回答永远是:“英语考试还有范围?随便考吧”。 到后来,学生自己也淡定了,“明天考试啊,哦,考呗”。
出乎意料的是,成绩居然很不错!
这个班有从小学英文的,有从来没学过的,只要是认真努力的人,他们最后的成绩和口语水平不会相差很多。起跑线的确不一样,但是几年的学习下来,经过自己的努力积淀,终点线几乎持平。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老生常谈的话自然有它“常谈”的道理,学生的成绩好并不是我有多厉害,而是他们对英语有着浓厚的兴趣,愿意去学,找各种途径去学。我这个师父领进门,剩下的修行在于他们个人。
早与晚又如何?领先的几年很快就能被赶上。
这些年英语教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比起表层的英语成绩优异、口语流利,更重要的是自幼人格的塑造。
教育的格局不妨放的宽广、长远一些。
塑造好孩子的三观和学习的能力,成绩只是副产品,不会让你失望的副产品。
与其从小教孩子们“apple、rabbit”等等这些单词,不如告诉他们,英国有莎士比亚和王尔德,美国有惠特曼和金斯堡,而我们,同样有着“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乡情,有着“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感情,更有着“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情。
人的一生是万里山河,语言背后的文化和逻辑,才会使山河添色、日月增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