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份第一次跳槽,随即承担起了部分团队的招聘工作,到现在为止,也是十个月的时间。起点面试了非常多的社招候选人,也作为校招宣讲嘉宾和一线面试官跟很多毕业生接触。其中有不少收获、感悟和反思,不吐不快。
1197042473afd5503fo.jpg社招,乃是沙子里面淘金子的大工程
这一年下来,面试了大概十几个社招的同学。总结下来,有这么几种类型:
- 本身毕业1-2年左右,在一家公司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瓶颈,包括但不限于公司解散、业务变化、工作内容无挑战等;
- 毕业3-5年,有一定的积累,但是并无非常明确的技术方向,对业务有较多了解,但对技术钻研不深,希望看看大公司的情况;
- 毕业5-10年,在某一方面业务非常熟练,但是思维模型过于固定;
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分布呢,中间最多,第一种次之,第三种再次之。
优秀的应聘者总是有一些相似的特点,但是坑爹的应聘者却各有各的不同。对于第一类应试者,很多人带有一种大学时期的迷茫的延续。随着大流上了大学,随后随着大流到了某家公司,看到什么热都去追一追,无论是生活上还是技术上。这类同学我一般都会拒绝。 人生在不同的阶段都有迷茫,包括现在的我也是一样。但是不能忘记的是追求答案的渴望,以及这种渴望所对应出来的实际行动。很多人都说自己对某某技术特别感兴趣,但是在简历和行动上却没有任何的体现。这在一二年工作经验的迷茫同学的身上尤为明显。
而对于第二类应聘者,往往需要非常仔细的考察。因为第二类同学具有非常强的反面试能力。所谓反面试能力,就是在面试的时候,表现出超乎预期的能力,非常熟悉面试的套路,而在实际工作中却成为了团队的“拖油瓶”。所以针对这类同学,一定要挖掘他们的深入和应变的能力。对于程序员来说,show me the code是一句金句。可惜在很多国内公司的面试中,完全不看重实际的code能力,而只看重一些系统和业务的能力,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面是适应国内IT发展现状的。但是却会导致程序员的严重偏科,最终妨碍自己的发展。而且很多程序员,对面试写程序这件事情嗤之以鼻,不得不说是种偏见。那么对这类程序员的考察,深度是非常重要的,经过三年的积累,对某个领域应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认识,在不被他牵着鼻子走的同时,要能够不断的质疑和提出新的问题让他回答。这种应变的能力,在互联网公司尤为重要!
第三类应聘者我碰到的很少,自己现在的阅历确实也无法hold住。但是和几个经历类似的同事有所接触,不得不说,是一种非常痛苦的经历。5-10年,管理岗会分流一部分,转岗项管、产品分流一部分,剩下的,除了大神小神,就是神坑了。其缺点主要在于 拒绝接受新生事物,不论是新的技术还是新的技术理念;缺乏求真知的精神,正常的讨论会演化成对他能力的质疑,每次讨论的结果貌似都是脸红脖子粗;效率不高,这点或许是因为工作模式陈旧的原因。我敢说,任何一个团队,只要有这样的同学在,那绝对是一个大大的悲剧。其他同学就等着深夜填坑吧!所以招聘太重要了:)
最近几年互联网大热,林林总总涌入不少培训班型的人才,其中不乏佼佼者。但总体来看,大浪淘沙,能淘到金子的概率少之又少,这也是为什么我更偏好于校招的原因。
校招,则是石头里面挑玉石的细致活
每年的九月开始,就是热热闹闹的校招。今年有幸参加了校招的大部分过程,从校园实地宣讲,到校招现场面试,以及最终的offer跟进。整个过程一波三折,想招到理想的校招生,真的不太容易。
校招的时候,我最看重的几个点。一是教育背景,大部分都是工作白纸,你的学校决定了你的智商和努力程度,这也是最近几年公司都在交大举行宣讲会的原因。二是实践经历,大家都迷茫,你自己杀出去接触社会,至少这个勇气就是值得鼓励的。三是计算机底子,有底子的人,见过几个,那是真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作为半路出家的程序员。我深知里面的痛,补课补到现在都还没补完。最后是思维能力,标题把应届生比喻成石头,也不无道理。作为一家非一线的互联网公司,对应届生的吸引并不足够,那么能够挑选到塔尖的玉石的可能性并不高。但是石头的优势在于可雕琢和培养。而且大家起点天资差别并不大,所以能够找到好的苗子,耐心培养一下,绝对是可堪大任的。
招聘校招面试的过程中,有几个候选人的例子倒是足以为戒。第一个同学一看就是技术尖子,对技术很有sense,但是性格太过于孤僻,沟通意愿和沟通能力严重不足。虽然我比较喜欢,但是leader pass掉了,这点如果不注意的话, 确实以后会非常制约他的发展和团队的合作。第二个同学研究生是最近非常火热的可视化的方向,这个方向有很多做头,但是他却总是藏着掖着,该展示的时候不能很快的展示出来,要么就是不明智,要么就是肚子里没货。从我的询问情况来看,第二种的可能性更多一点。哎,没有金刚钻,莫揽瓷器活。这点还是非常有普适性的。第三个同学教育背景不强,但是十分踏实,可谓一步一个脚印,同时也能够应答自如,非常可靠。这种同学是一种比较被青睐的类型。
自己作为一个理性的人,我很少相信感觉,除了喝醉和谈恋爱的时候。我坚信对人能力的判断的方法论,不过尽管如此,根据之前腾讯公司的统计,还是有至少一半的合格被招聘者进入公司后被评价为“低于预期”。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唯有不断磨砺自己的技术,开阔技术视野,多与候选人打交道,才能练就一味,火眼金睛,与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