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8
健康最重要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以后,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大大增加。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并且提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
最近有一些热点事件,说来让人感慨感叹。
2018年9月,一个女孩在峨眉山跳崖自杀,留下一份遗书。遗书开头说到:我得了一种病,叫抑郁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我只知道,我活得很累,很痛苦。
还有高铁占座男的故事,据说之前他也是劣迹斑斑,这样的人其实有很明显的反社会人格倾向。
还有刚刚发生的重庆公交坠江事件,15个生命就此结束,令人心痛不已。坐过站的乘客和控制不了情绪的司机,心理都是不健康的。
这些事件之中,都存在着跟心理健康有关的因素。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生命具有活力,潜能能够得到开发,价值能够得到实现;狭义的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和人格完整协调,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郭念锋提出了心理健康水平十标准,包括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心理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和环境适应能力(《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p326)。
正常与异常,健康与不健康总起来讲,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 心理异常的人主客观世界不一致,比如说会有妄想、幻觉,没有自知力;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行为内在不协调(说悲伤的事情的时候脸上是喜悦的表情);人格不够稳定。这包括神经症、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等等。其中跳崖女孩的抑郁症,就属于心境障碍这一类的心理异常。
心理正常又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大类。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是的人的心理不健康状态。不健康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失衡的心理过程,往往内心有比较激烈的冲突,有些情况可以自行缓解,有些情况就需要求助于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了。
心理不健康的人要想变得心理健康,首先是要知道自己的问题,接纳自己心理不健康的事实。就像井底之蛙一样,局限于自己的有限的认知范围之内,常常是不能够跳出时空去看问题。如果想跳出来,必须首先要知道自己是在井底。所以改变认知是促使心理健康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有时候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变得更加健康,并不一定是解决了存在的问题,而是求助者接受了生活的不确定性,接受了本来不能接受的问题。所以,心理健康就是顺境时不别扭,可以享受生活;逆境时不软弱可以承受压力;绝境时可以接受现实不去与不能改变的事实抗争。心理健康就是接受生活的不确定性。认识到事情总归是有的难一点,有的容易一点,不评判,去接纳,这时候心理就会更加平衡,更加健康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