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 ,我写了一篇关于倾听孩子的文章,文章中间有一句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陷入孩子说A,我们就一直在A上解决,但是其实孩子想表达的是B,如果我们只揪着A不放,只会离B越来越远。
当时有妈妈问我:怎么能从A到B呢?
我当时回答了一个很装X的答案,现在想来估计提问的妈妈只看到我的装,而看不到真正的答案。
今年4月,我带孩子在商场遛弯,孩子看到商场内的游乐场就要玩一会。虽然当时人很多,但是孩子玩得开心,我就安心在一旁发呆。
突然一声熟悉的哭声传来,原来是孩子被一个哥哥撞到了。哥哥看她哭得如此嘹亮,摸摸鼻子扭头就走了。
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她蹭到我腿上抱着我哭。
我:贝贝摔了啊。
贝:摔到这里(指),好疼(大哭)
我:这里摔着了,好疼,妈妈呼呼。
贝:(继续大哭,往我身后看,看完哭得更厉害。)
我:(回头看一眼,没啥特别啊,再看看孩子,嗯,还在哭,还在往我身后看。)
此时此刻我做了一个联想,幼儿园的小伙伴把贝贝碰倒之后,会说对不起,然后给她呼呼,她是不是觉得碰倒他的哥哥也应该这样做?
倾听孩子,不仅仅是“听”于是,我做了一个尝试。
我:贝贝,你在找那个哥哥吗?
贝:(哭声惨烈,估计我猜对了)
我:你看不到他了?
贝:(哭声再高一个分贝,我心里有种中大奖的感觉)
我:你找他干什么呢?
贝:他没跟我说(此处已经哭得说不出话)
我:啊,你想他跟你说对不起。
贝:(边哭边点头,仍然在往我身后看,确认真的不在了,放声大哭)
我:你想他给你道歉,他却走了,你好难受啊,你的小伙伴都会道歉的。
贝:(紧紧抱着我,像是要把心里的悲痛都哭出来。)
大概2分钟左右,她抬头问我,能不能再玩一下,我同意了,她开心地跑开了。
整个过程孩子没有什么语言,却有很多信息传递出来。我需要抓住她表达的信息,然后做一些联想和假设,帮助建立一个范围并向孩子求证。
这个过程当中,孩子传递出什么信息了?
1. 她确实摔疼了,我检查过,没有破损,没有不能动,排除身体因素,说明摔跤不是她哭的真正原因。
这里是孩子说的第一个A——我摔了,很疼。但是我不是要你帮我解决我的疼。
2. 往我身后看,看完很伤心地哭。她的注意力不在她自己身上,不在我身上,是我们之外的人。看不到这个人,感觉很难过。
这里是孩子说的第二个A——我在关注某个人,不是你我,是另一个人,在你身后。
3.哭声惨烈。我猜对了之后,她用哭声回应我,告诉我,她确实在找那个撞倒她的哥哥,但是她找不到。
这里是孩子说的第三个A——我找不到他,我很难过。
4.确认不在后的放声大哭。她希望那个哥哥在,但是希望落空。
这里是孩子说的第四个A——我希望他在,这样我才能用我有限的人生经验(方式)去跨过,去应对我现在的情况。
那么孩子真正想表达的B是什么呢?
倾听孩子,不仅仅是“听”妈妈,我无法应对眼前的情况,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居然有这种无赖?!居然撞了我以后不按套路出牌?!
当我把整个过程拆解出来之后,也许你会发现,所谓倾听,不仅仅是听,这中间还有:
对环境的观察——撞人的孩子跑开了;
对孩子反应的观察——几次跌宕起伏的哭声变化;
对不确定性的耐受程度——孩子只顾着哇哇哭说不出;
对结果不可控的耐受程度——撞人哥哥找不到,孩子期望落空情绪激动。
大部分时候,倾听无效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缺乏技巧,而是妈妈自己内在没有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暂时安放自己因为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所产生的焦虑和恐惧。
重点来了!如何能够找到自己的内在空间呢?如何处理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所产生的焦虑和恐惧呢?
我们下周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