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学生一起学习《秋天的怀念》时,我一改以往音乐伴奏、极度煽情的风格,改为朴素、自然的“真实品读风”,没想到,课堂效果却达到了高潮,课堂上所有女生、大多男生潸然泪下,甚至有些学生抑制不住失声痛哭。下课后,有些学生仍然无法走出悲伤的情绪,我安抚了好久,讲了几个笑话,才让他们红着双眼,“噗嗤”笑出声......
学生们如此表现,那是他们真得读懂了文章,他们真的动了情......
学习 《秋天的怀念》时,我分作了三步走:
第一步,初读感知,解决生字新词,引导学生运用第一单元所学,标注朗读符号,自由朗读,然后分享朗读所得:读出了怎样的感情?学生一一朗读、探讨后得出:思念、自责、愧疚等复杂而丰富的情感。
第二步,研读课文,确立两种视角,结合文本分析年轻的“我”不懂得是什么?写作时的“我”懂得的又是什么?学生一一分析讨论,精彩纷呈。学生都懂了“我”的不懂:不懂母亲为何一再要“我”去看菊花;’不懂母亲默默的付出;不懂母亲的病;不懂母亲的“惊喜”;不懂活着的意义;不懂对母亲的伤害......后来,懂得了母亲的“艰难”;懂得了母亲的“忽然”“敏感”;懂得了母亲的“挡”;懂得了母亲的“悄悄”;懂得了母亲为何坚持要“我”去看花;懂得了学会接受;懂得了乐观面对;懂得了要“好好地活”......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细节,体会情感以后,我让学生“以文为镜”,看看能不能通过本文,找出自己的影子?思考后,我让他们以“原本我以为...... ,现在才发现,原来...... ”,光亮照进现实,举手的学生如雨后春笋,"原本我以为每周来学校前爷爷的唠叨很啰嗦,现在才发现那时爷爷对我的担忧,对我的爱”“原本我以为每次和弟弟发生争执时,父母总是偏心弟弟,现在才发现他们是想教会我宽容,让我们互帮互助,也是对我的爱”“原本我以为每天晚上妈妈逼我喝一杯牛奶很是令人厌烦,现在才发现原来这就是爱”......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不断活跃在课堂,动情处,某个女孩哽咽了......
我顺势引导:史铁生是在他的母亲去世后才慢慢懂得,如果他早些懂得,是否他的母亲可以多活几年?......现在懂得了,母亲却再也不会回来了,所以人生有不能承受之痛,不能等到失去之后才后悔。我们永远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我们能做的只有珍惜现在。请试想,如果你们的亲人......话音未落,几个女孩同时红了眼眶,我不敢继续渲染,只是告诉他们,生命有不能承受之痛。可情绪一旦放开,就如奔涌的洪水,再也无法阻止......
有了这样的基础,第三步的“群文阅读”显得格外轻松,我让学生读史铁生的《合欢树》,比较与本文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之处;读胡适的《我的母亲》,寻求天下母亲的共性,再一起阅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中的片段,圆满结束了此课的学习,但我想,课虽结束,影响却是深远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