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何为落后?”
过去这二十多年来,我过着所谓“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学生时代,学习和高考就是人生的全部意义;毕业之后听父母之言:“女孩子压力不要那么大,工作稳定点就行”,然后进了一家国企做着貌似没有什么意义的工作,生活平淡如水。我以为只要过着和别人“差不多”的生活就不算“落后”,那些“成绩吊车尾、工作朝不保夕”之类的才能算和“落后”挂钩。
所谓“落后”,通俗意义上来说就是“比别人差”
按照这种说法,要判断自己是不是处于“落后”状态需要明确两个要点
一是确认要进行比较的参照物。
如果将参照物确定为自己周围的世界,比如说家人、同学、同事等等,那么你可能确实不是“落后”的,甚至你从小可能还一直是所谓“别人家的孩子”。不过长大后你自己也心知肚明,自己只不过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已。
毕竟,互联网极大的改变了世界,“科技改变生活”并不仅是一句口号!微信、微博、淘宝等等将每个人都连接了到一起,你就是知道这世界上有些人靠知识改变了人生,一毕业就进了“高大上”公司,年薪百万,一年到世界各地度假几次;又或者年纪轻轻的就开始自己创业,把公司运营上了轨道之后又不甘于此,索性将公司卖掉之后自己重头再来。虽然可能与他们处于同一片土壤,但你同时也清楚自己与人家早已经是两个世界的人了。
二是这个“差”能否量化,又或者说有哪些标准能定义为“差”?
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这个问题相当好解决。因为考试就有及格线啊,过了60分及格线说明你处于平均水平之上,就算不上“落后”。当我们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我们发现成为超过及格线的那40%根本不够,“二八定律”无所不在,好像只有称为那前20%才不算“落后”!可能再过个几十甚至几年后,只有成为那1%、0.1%才不会被认为是“落后”了吧。
综合以上两点,其实成为自己身边那点儿小世界的20%,甚至10%都没有什么意义,虽然很多人也已经心满意足甚至洋洋得意。但我认为认识清楚这个现实虽然残酷和痛苦,还带来“排山倒海的焦虑感”,但至少存在“希望”。因为这毕竟比安于现状、处于落后却不自知要好多了,后者甚至连“希望”都没有。
要解决面临落后所带来的“焦虑”,虽说不简单,但其实也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难。首先可以先好好思考下下面几个问题:
1、自己有没有哪些方面是处于身边群体中的20%,有的话是怎么做到的?
2、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方法论让自己某方面的能力或者技能进步到这20%?
3、认识到差距后,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降低落后所带来的“焦虑感”?
以我作为例子来说,如果将自己身边的家人或者同事作为“参照物”,我想我在体育锻炼和阅读方面应该是处于这20%的,如何做到呢?开始行动的原因往往是迫于生活、工作等外部压力,但坚持下来却是因为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后来这种习惯慢慢的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未来的话我希望自己是一个有“一技之长”的人,我想成为财务分析、逻辑思考和沟通方面中的那20%,具体要如何做到?
我想或许可以和第三个小问题结合起来说说,虽然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但首要的是将自己观念的转变落实到行动!不妨就先从一件小事入手,将这件事做到10%、1%,总之要做到极致做到领先,做了几次之后就会发现自己对待其他事情也没办法就做到“差不多”。接下来对于自己想要进步的领域,先认清有哪些关键的、基础的“概念”,并随后不断充实与之相关的各种方法论,最后既然是方法论,必须尽可能的“使用”以便于验证或者反思!
还记得复利公式吗?
(1+r)^n
不要因为我们的“绝对值”不如那些“另一个世界”的人就放弃自我成长,那是愚蠢的。有病治病,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治疗才是“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