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岁光景,晚饭后妈妈喜欢给我们讲故事。大多都是关于"小愣子"(方言中的傻子),而中心思想都是:傻人有傻福,最后获得丰收的都是他。那时的我,就想着像"小愣子"看齐,也希望和他一样,简单却有收获。这些都是美好的回忆了。最让我害怕的,是妈妈常常问我们一个问题:我和你爸爸离婚了,你跟谁?这时候姐姐和弟弟马上站边,立场鲜明,而我总是沉默。因为我不知道跟谁,我不知道他们要不要我,默默低下头不说话,他们不知道的是,每次我都眼含泪水。
这种害怕,我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只记得三四岁的时候,弟弟生了场大病,我和姐姐没人照顾,我选择去外婆家等,因为他们回家第一站到外婆家。每天晚上,我都会躲起来哭,每天夜里我都会做梦:梦到我去找他们,找到了,开心的一起吃饭,一起聊天………更多的时候是迷路,我不知道路在哪里,走了一个梦的时间。每次他们回来,面对他们的一声呼唤,回应的只有两行泪水。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只是怔怔的站着流眼泪,对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内心的难过真的不会形容。六岁的时候,爸爸朋友来做客,看到我:送给我做闺女吧,我只有一个儿子(他是认真的,他之后收养了一个闺女)。爸爸妈妈这时候笑着看着我:去不去啊?他给你做花衣裳,吃好吃的。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认真的,我只知道,我害怕,我害怕真的被送人了,我眼泪不自觉的往下流,看着自己的脚尖不说话。我也不知道那场对话是怎么结束的。庆幸的是,我还在。晚饭的对话开始换了个主题:要是把你送人了,以后你还会认我们吗?
我讨厌过年时节的走亲戚,因为我不记得回家的路,我也分辨不清父母亲戚的话,哪句是真哪句是开玩笑。我只想能继续在父母的身边,不想被送人,不想被丢掉。于是我开始学着观察,我观察父母的表情,语气……即使生病了,我忍着,忍到他们发觉不对劲。因为每次生病,他们都会吵架。即使不情愿,我也会主动帮他们做事情,就为了讨他们开心,这样,才不会打着把我送人的主意。即使我期盼着和同龄人一起撒泼玩耍,我也装作无所谓,尽量扮演懂事的角色,只为了不让他们讨厌,显示我还有存在的必要。
慢慢的,我长大了,我不停的告诫自己,一定不能有叛逆期,父母不容易。再往后,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工作赚钱,给自己安全感。这时我陡然发现,我一直害怕的,一直不安的是没有对社会建立起足够的信任感。
现在,角色转换,轮到我作为父母。想到之前的问题,也不过是一句玩笑话,想了解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分量。不过那分量并不需要衡量,因为父母就是孩子的全世界啊。父母给我的感受一直是若即若离,让我怅然若失,我也一直在惶惶恐恐中长大。对自己的孩子,我绝不会问这样的问题,我也选择一直陪伴,用更多耐心让他建立起足够的信任感,让他有更快乐的童年,更无忧的时光。
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感是你想象不到的,父母一句简单的玩笑,会给孩子带来无限的恐慌,甚至影响性格的形成。我只想说:父母,请不要随意对你的孩子开玩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