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嫺今天学到的:
“妈妈,你应该像狮子王一样教育孩子”
在《狮子王》这部电影里,小狮子辛巴违背父亲的命令,偷偷跑到大象墓地,被鬣狗围攻,差点丢了小命,幸亏父亲木法沙把它救了回来。
事后,父子俩在草原的暮色下单独谈心。
按说,辛巴闯了这么大祸,父亲要好好教训他一番,让他长点记性才行,才能保证以后不再犯。
没想到,父亲却告诉辛巴,他今天感到很害怕,因为他非常害怕失去辛巴。
辛巴也向父亲袒露了他的想法:他之所以去大象墓地,是因为想证明自己和父亲一样勇敢。他不知道父亲也会害怕,会这么担心他。
木法沙告诉辛巴:只有在必要时、在别无选择时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则就是冒险。
谈话到此结束,释怀后的父子俩在草原的夜色中亲昵地嬉戏追逐。
看完这一段有了一点思考:“看看狮子王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我和孩子一起看完,我问她:“你觉得,木法沙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孩子说:“辛巴惹了这么大麻烦,木法沙却没有批评他,他们只是说出了彼此真实的感受。”
我问:“那你觉得这样的教育有效果吗?”
孩子说:
“有效果,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方法挺好的。
我记得有一次,爸爸不让我吃垃圾食品,还说了我一顿。后来爸爸说,其实我90%都做得挺好的,只有10%做得还不够好,但是他只盯着我那不够好的10%看。这一点他做得还不好,应该多看看我做得好的那90%。
爸爸说了这些话后,我就不怎么吃垃圾食品了。”
“哦,”我说,“我大概明白了,那咱们以后也用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好吗?”
孩开心地说:“好。”
01
学会说出情绪
第二天一早,孩子醒来就惦记着要看电视。
结果这一看就看了一个多小时。中间几次催促她,快去洗漱,快去换衣服,要出门了。
她都是答应着,眼睛却一刻不离电视,洗漱也是匆匆糊弄一下就算完成了。
我就有点生气了,说:“我去吃饭了,你自己在房间好好看电视吧。”
孩子听出了我的不高兴,赶紧关掉电视,和我一起出门。
走在路上,我闷声不响。
孩子看我脸色还是阴着,就时不时地逗逗我,搭个话,送上个笑脸,那意思是:妈妈,你别生气了。
我想起昨天狮子王的故事,我在想:我这样一不高兴就摆出脸色,是想达到什么目的呢?
我想让孩子体会到她不加节制看电视的后果,是惹妈妈生气了,让她以后看电视有所收敛。
但是,我这么做,却让她学会了以我的脸色来判断是否应该做一件事,而不是她自己认为该不该做。
那孩子在无意中学会了看大人的脸色行事。
我自己就曾经是一个非常在意别人脸色、评价的人。
那种在意,不是你想不在意就能不在意的,完全是一种自动化反应,真的很心累,需要很多很多的觉察和成长才能一点点走出来,让重心重新回到自己身上。
我知道其中的滋味,所以,我不愿意让孩子成为这样的人。而我的做法,恰恰是在把她训练成这样的人。
有了这个觉察,我及时调整了情绪,想到昨天孩子让我看的《狮子王》,我想了想,说:
“你看,咱们今天还有活动安排,需要抓紧时间,妈妈一早就在忙着收拾整理,你却在那里看电视,不仅不能帮妈妈,连自己的洗漱都顾不上,所以妈妈有些生气。
妈妈知道,电视里的内容很吸引你,你想多看一会儿,我也挺理解的,不过,咱们要出门,我也需要你的帮助。
接下来的这几天,你可以配合妈妈一下,把自己的事情打理清楚再看电视吗?”
我又加了一句:“我现在在试着用《狮子王》里的方法和你沟通,我这样说,你觉得怎么样?”
还子点点头:“这样的沟通挺好的。我知道了,妈妈。”
说完这番话,我自己都感觉到内心发生了变化。
之前憋着的那股火气神奇地消失了,心里变得轻松、舒畅,心境也变得明朗多了。
原来,我们总想着用生气、发火来压制、惩罚别人。
但是,能不能惩罚到别人不一定,这种情绪化的表达却是火上浇油,反而强化了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自己先变得不快乐了。
想惩罚别人,实际上,首先受到惩罚的,却是自己。
02
情绪化表达VS表达情绪
事后,我对这件事做了思考和复盘。
这件事和《狮子王》里父子俩的对话,很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问题:情绪化的表达和表达情绪,这是两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习惯了情绪化表达,而不是表达情绪。
什么是情绪化表达?
就是在语言和行为中带着情绪,用情绪告诉孩子:我生气了。
让TA意识到:
我之所以这么愤怒,都是因为你造成的,你需要为此负责。
你改变了,我才不会这么生气,才会对你好脸色。
很多妈妈吼孩子,冲孩子发脾气,摔摔打打,都是一种下意识的情绪化表达。
就像我因为孩子看电视最初做出的反应。
我耷拉着脸,不理他,这其实是一种隐性的愤怒,以此告诉TA:我生气了,你还不赶紧做出改变。
03
为什么会发怒、惩罚?
为什么会有情绪化表达?
因为我们的怒火背后往往隐藏着恐惧和无助,脆弱和期待。
只是,我们很少意识到情绪背后的这些东西。即使看到了,也不敢把这些情绪表达出来。
怎么可以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无助呢?会不会让TA看不起?会不会让TA更加有恃无恐?
一想到这些,我们就更加心生恐惧。
不行,绝对不行,我要维护我的自尊。
我要穿上愤怒的盔甲,用吼骂让TA屈服,让TA听话。
我要惩罚TA,让TA害怕,让TA有不好的感觉,这样,下次TA就不敢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可惜,愤怒和惩罚,只会激发恐惧。
孩子也许确实变得听话了。但听话背后的动力,是恐惧,是因为害怕惩罚、害怕被抛弃而不敢去做。
一旦惩罚消失,TA很可能变得变本加厉,以补偿过去的压抑。
或者,TA会变得更加取巧,想方设法钻空子,以规避惩罚,成为一个“油滑”的孩子。
或者,TA会变成一个唯唯诺诺、非常敏感的孩子,习惯看别人的脸色行事。
再或者,TA不再害怕惩罚。当惩罚失去了威力,你又该怎么办呢?
而且,愤怒和惩罚,看上去没有压抑情绪,而是发泄了出来,但是,这个过程其实是一种无意识的发泄——妈妈们对自己的愤怒情绪没有清醒的觉察,更看不到愤怒背后隐含的感受和期待,完全是被情绪驱使着本能冲动。
相信很多妈妈都有同感,吼完了孩子,看上去是发泄了情绪,但过后感觉并不好,并没有因此轻松一些,还多了一份内疚和自责。
04
那该怎么办呢?
处理情绪的真正方法,是表达情绪,坦诚交流,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期待。
就像木法沙告诉辛巴:我很害怕,我害怕失去你。
就像我告诉孩子:我刚才有些生气,我对你的行为有什么样的想法和感受。
为什么要表达情绪?
因为情绪是这样一种神奇的东西。当你看不到它,回避它,压抑它,它就会掌控你,驱使你做出冲动的、无意识的举动——情绪在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想方设法让你看到它。
当它被表达、被对方看到,它的威力也就烟消云散了。
而语言,本身就是一个意识化的过程。当你用语言表达出情绪,就是一个被看到、被意识化的过程。
当情绪和感受被说出来,被“看到”,它的威力也就消散掉了。
你就从被情绪掌控变成了掌控情绪。
表达情绪,其实也是一个真实地面对自己的过程。
当你变得真实,真实地面对自己,真实地面对他人,对方才会回报以真实。真正的情感交流才会发生。
当我们不能对自己真实,我们也会养出一个不真实的孩子。
你给出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从情绪化表达到表达情绪,这也是一个修炼的过程。
表达情绪,需要觉察。
需要及时觉察自己的内心,看到愤怒背后的恐惧,强势背后的脆弱。
看到、承认、接纳自己就是这样一个有恐惧、会脆弱的人。只有允许自己有恐惧、有脆弱,你才会允许孩子有恐惧、有脆弱,允许TA的不完美。
表达情绪,需要勇气。
勇敢地承认并表达自己的恐惧、脆弱,说出内心真实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期待。
真实是需要力量的,“色厉”的人往往内荏,内心强大才会平和淡定,不会害怕被伤害。
表达情绪,还需要不断练习。
每当有了情绪,尝试着觉察情绪,和自己的感受相连接,试着表达自己。
这并不容易。我们早已习惯了用头脑去分析评判,习惯了冲动行事,习惯了掩饰和伪装。
就像在原始丛林中开辟出一条小路,会被划伤,会被绊倒,但还是要一步步脚踏实地地走下去,去克服自己的羞耻感、虚弱感,去练习真诚地表达。
你离真实的自己越近,你就离真实的孩子越近。
05
美嫺这样想
感谢孩子,陪伴她成长的过程中让我看到了自己,让我坚持不断学习。
我想,父母学会平和地表达情绪,这也是一个孩子希望被对待的方式。
以上内容是今天的学习分享,感谢您的阅读和留言,我是吴美嫺我在贵州贵阳。
吴美嫺202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