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兰亭集序》好读耐看,清新自然。主要的原因是,此文对自然人事情理的处理,依托简单的结构手法,表达高效。
先说标题。兰亭本来就是个美好的意象,听之可亲。集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诗文荟萃,今昔共时。由人事而情思而历史,意蕴深矣。序呢?序其诗文,叙其时人,后文说得直白。这些要素,都使本来的一篇小文章升格成了大作品。
再看文章的开头。开头的基本任务有两个:破题,定调。破题好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定调难懂。哪里见得情感的萌芽?
就在首二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观照一下,会发现这两句是同义反复。不同的是前句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后句用的是干支纪年法。问题来了,为什么要重复?为了强调,为了节奏。节奏好理解,强调什么呢?强调对时间的敏感。一个自然人,如何变成一个习惯每天看日历、做标注的社会人的?一个社会人,从哪一刻起开始惜春伤逝的?不管这些,眼下,三月三日,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被王羲之强力标注了。放大到大参照系的干支里,便是癸丑。越过帝王的年号,在太阳系里,有多少个癸丑?由此而至银河系,又有多少个癸丑?总之那太渺远了,这个三月三太促狭了。
好一个暮春之初!春之暮,暮有初。这可不像追剧追到大结局,满心期待地等着落幕。总之人生的许多意绪就出来了,说百味杂陈也不为过。要不为啥“修禊事”呢?祈福消灾,活好点,活久点,多朴素的追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看到了没,年轻人好凶猛啊,王羲之的青春商标被他们抢注了,褫夺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几句所描绘出的自然景物有什么特点?崇,峻,茂,修,清,激。有高度,有厚度,有体积,有面积,有线条,有色彩,有刚柔,有阴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这句有什么好说的?有。你看他的表达,糅合了叙述与描写。开渠引水,好不好玩?好玩。小时候没玩够,这会重温。流觞曲水,多美好啊!老老少少挨着坐水边,你能领悟这其中的情味吗?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是突如其来的议论。无酒不成宴。没有音乐呢?没关系,诗更能助人酒兴,更能畅人情怀。这以无为有的笔法,是不是似曾相识?盛大的音乐会,是不是被借来衬托这山林人籁了?
析文到此,回顾一下,起笔的动作是破题与定调。破题的“任务分析”是照应标题关键词,分项表达,实现表达的运动。同时催发全文情感的萌芽。如果这些任务执行得隐秘而高效,就能魅惑很多文青文中与文老了。
起笔写工整了,承是水到渠成的事。“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试听之娱,信可乐也。”怎样实现承接的?
看这组照应就明白了: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崇山、清流——俯、仰;流觞、列坐——游目骋怀;无丝竹管弦——极试听之娱。分析这组照应的维度,无非是时间,空间,人事,情理。要强调的是,这承接的笔法有顺有逆。随着承接段的孵化成形,自然人事情理本身作为线索的特征也变得突出。
再次扫描一下上述多维度的关键词:暮、初——清朗和畅;畅叙幽情;俯、仰——游目骋怀;视、听;可乐。——一条主要的情感线索确立了。预告一下,其中的“俯仰”将随着文本推进,发生裂变。
现在小结,承接过渡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照应前文“生长点”,或逆或顺,对位设计;让各类线索展布,依靠线索聚合多种表达方式,形成表达的运动;有序渗透关键词,在关键词集合内部追求梯度表现;对“有生命力”“有挖掘潜力”“有升值空间”的关键词强化、升级、跳接。“生长点”是个比喻,可理解为能反复表现、强化的自然、人事、情理。
好了,至此不妨把前文提炼为这个序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下段的意脉延展:“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前述序列,可以与此段相关表达构成映射。提醒一下,“俯仰”“可乐”被反复呈现。
杀个回马枪。首段末句之“畅叙幽情”,幽在何处?梳理如下:信可乐也——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原来幽在“坐忘”之境,境在有无间。但,人毕竟是老了,容易倦怠了,忘我是越发的难了。“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诗酒逍遥间,王羲之突然就痛了。就像横槊赋诗的曹操,赋出“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一般,就像“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徐志摩,突然自觉地闭了嘴,就像“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就是文章的转折。没有转折,上不得高山啊。
转好了,接下来怎么办?见好就收。“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有什么名堂没有?当然有:首尾照应,完足文意,卒章显志,深化主旨。
比较一下另一名作的结尾,看有没有神似的感觉,自己领悟吧: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