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希期着有一个高效的人生带来不同的改变。
但是我们会发现人与人之间,即便是同一个老师教出的学生,若干年后的人生状态却不一样。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人生状态的不一致?
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思维模式不一样。

研究发现,人存在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固定性思维模式,另一种叫做成长性思维模式。
什么叫固定性思维呢?固定性思维是指一个人总是关注现在的自我表现一个人,封闭式我,断章起义的认为先天性的智力及能力的缺陷是无法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的。会寻找各种的借口自圆其说人生的失败以及挫折。
而拥有成长性思维的人,他们始终认为人生的梦想是可以触及的并且可以梦想成真。他们始终坚信通过自身的努力一定能够补足自己的短板,让短板成为自己的优势,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成为自己人生的加速器。
成长性思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发现问题背后的根源。
一个问题的出现不能够只单看表面,要让自己处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客观的去评价,去思考深挖问题背后的原因。
2.澄清问题,看清事情的本质。
问题的出现之后,我们就面临着一个选择:做与不做?我们要让自己冷静下来,去分析自己为什么要主动做这件事情,假如我不去做会带来哪些不良后果?激发自己的驱动力,主动积极地去解决问题。
3.积极的面对问题。
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内心的小我就进行自我斗争。我们的做法往往是选择快乐,逃避痛苦,但却带来更惨烈的结果,因为我们在不断的重复同样的错误,承受同样错误带来的伤痛。只有积极的面对问题,总结归纳经验,才能游刃有余得解决问题。
4.解决问题。
承受问题的过程是痛苦的,只有解决了问题,我们的痛苦才会被解除。每个事件的背后都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我们只要把这个事物的客观规律找出来,顺势而为,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收获。
事件的导火索:
上周因为工作异常的忙碌,常常加班到很晚才回家,家庭又无法顾及。
在紧缺医生的情况下,领导却看不见似的,不断增加我的工作量;丈夫的不理解,孩子因为没办法顾及到,而影响了正常的作息。
在情绪的驱动下,向领导申请了提前结束哺乳期待遇,申请上夜班,为的是有更多的自主时间以及陪伴孩子的时间。
发现问题:
昨晚第一天夜班,自己是带着一种愉悦的情绪去接受这种久违的新鲜感。但事实是工作依然非常忙碌,不断的收住院患儿,现有的住院患儿总出现各种急的临床症状有待于解决。
即便自己很耐心的,自我激励去处理各种问题,在自己极度疲劳和饥饿的情况下,当护士再次告知要去迅速处理某个发热患儿,否则家属要投诉时候,我心里还是感觉到很委屈,根据孩子的发热度数来看,可以暂且家属自行观察,并不需要立刻马上紧急处理,在医生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为什么这么忙碌了,家属却不懂得体恤一下呢?不能先关照其他紧急的病人优先处理呢?
现在明白其背后的原因是孩子的妈妈只关注到孩子疾病问题上,她内心也很焦急,这种情绪以及作为母亲的身份背景下,她是没办法关照到他人的,只想孩子的热快点退下来,没办法理解发热是人体自身免疫细胞抗击炎症细胞的表现,她要的是康复结果。
当没办法得到立刻的关注以及处理的情况下,就会引发情绪的爆发,想通过情绪的爆发引起关注得到解决。
澄清问题:
孩子的母亲希望忙碌的医生我能够关注到她的孩子,帮助她解决孩子的问题。所以在她情绪全面升级爆发之前我必须帮她解决她孩子的问题。
如果在护士告知的那一刻,我还忙着手头工作,不立刻到病房去看望她的孩子,可能会出现以下不良后果:孩子的母亲情绪全面爆发,在深夜的病房里面吼叫,影响病房其他患儿的休息以及治疗;第二天我可能会收到投诉问责,在疲劳的状态下也无法下夜班,可能会被揪到领导室里面问责写检讨。
想想就怕怕,赶紧放下手头紧急工作,优先处理她孩子的问题。
面对问题:
内心的小我是非常的抗拒的,首先自己非常疲惫,手头还有紧急的工作,内心特别讨厌这种带情绪不理解的家属,并且畏惧去接触这样的家属。但这些通过很好的沟通都能够解决的。
解决问题:
帮助家属分析输液退热的弊处,再次耐心的沟通发热的原因,耐心的安慰她的情绪,述说自己的下一步诊疗方案。
经过这样做以后,家属激动的情绪缓和下来并很愿意的配合我的下一步治疗工作。
夜班虽坚辛,却带着美好的情绪下夜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