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散文 • 书评 • 小说 • 诗 青春
《苏菲的世界》——哲学智慧的入门

《苏菲的世界》——哲学智慧的入门

作者: 寂柒盏 | 来源:发表于2017-05-07 22:39 被阅读439次

    前言

    《苏菲的世界》——哲学智慧的入门

        在老师推荐的一系列哲学书中,我唯独选择了这本书,大概源于自身的阅读好恶:不喜欢枯燥理论,对于那些从头到尾都是纯粹学术术语的文章书籍也总是敬而远之。而这一点,也恰恰符合我对哲学的第一印象。

        记得高中政治第一次接触到哲学时,书本上的哲学原理,虽然背了一遍又一遍,但每次考试都会担心,那时我觉得哲学题目净是些古怪刁钻的变体,那些可恶的哲学家们,为什么要想出这些艰涩难懂的理论。但自大学后我才明白,其实不是哲学多么难懂,只因没有结合实际理解。哲学本身是关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学问,而世界观,方法论人人都有,所以可以说人人都具备成为哲学家的潜质。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我在大学的马原老师,马原老师博学多才,见多识广,而且说话风格风趣幽默,讲课方式也独树一帜,在课上他多将理论与例子相结合,发表自己对时事的看法,往往妙语连珠,语出惊人。我总觉得他的思想、思维的方式很特别,经常让我吃惊,发现原来某件事可以这样想。而他常说的一句话“我的很多思想、思维是来自于哲学,尤其是那些哲学原著”最终让我对哲学书产生了好奇,捧起了一本看起来不是那么严肃意义的哲学书——《苏菲的世界》。


    内容简介


    《苏菲的世界》——哲学智慧的入门

        一名叫苏菲的14岁女孩某一天放学回到家,忽然接收到一封陌生人的来信,信没有标注太多信息,只写了收信人是苏菲。信中也只有三个字“你是谁”,这一看起来再明确不过的问题,却让苏菲陷入了沉思。之后陌生人的信更为频繁的出现,每次都在问苏菲一些看似简单却又无法解答的问题,同时来自黎巴嫩的明信片,快过15岁生日的女孩席德,神秘的哲学老师罗伯特,少校是谁……重重谜团令苏菲既兴奋又困惑,伴随着这悬疑剧般的节奏,那个自称艾伯特的人,开始给苏菲教授哲学课,他传授的那些哲学知识带领着苏菲跨越了整个西方哲学发展史,随着课程的深入,苏菲的生活被改变了。

        后来艾伯特从写信到约见苏菲当面上课,苏菲身边莫名的事情越来越多,她感觉到少校已经完完全全地侵入他们的生活了。最后,艾伯特不得不向苏菲说出真相:

        少校写了一本哲学书,作为庆祝女儿席德的十五岁生日的礼物。书中的哲学知识以一位哲学老师向一位少女讲课的方式叙述。所以我们都不是真实的,只是少校那本哲学书里的人物,而少校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上帝!

       听了这一番话,苏菲觉得自己就像在做梦,她已经生活了十四年了,并且即将迎来自己的十五岁生日。她生活在一个很幸福的家庭,虽然爸爸常期在外工作很少回家,妈妈的某些思想比较陈旧,但苏菲知道他们是爱自己的,因为苏菲也爱他们。而现在艾伯特却告诉她——我们都不是真实的,那她之前的生活经历,她的同学,朋友,又该怎么解释,难道大家都不是真实的存在吗,什么才是真正的真实呢?

        为了逃出少校的控制,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艾伯特和苏菲加快了授课速度,艾伯特也在暗自努力寻找这个世界的出口。

        在故事的最后,艾伯特和苏菲成功地逃出了书中的世界,来到了少校和席德所生活的世界。可是他们又不完全属于现实的世界,他们能看到少校,少校却无法看到他们。


    哲学观点之我见


    ㈠你是谁?

    《苏菲的世界》——哲学智慧的入门

       这个问题出自苏菲收到艾伯特的第一封信,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令苏菲百思不得其解,

        在刚看到这个问题时,你是否也像苏菲那般疑惑呢,说实话,我没有。我是谁,我就是我呀,这有什么好纠结的,我想。然而看到了之后苏菲不解的原因:

       “你是谁? 她怎么会知道?不用说,她的名字叫苏菲,但那个叫做苏菲的人又是谁呢?她还没有想出来。 如果她取了另外一个名字呢?比方说,如果她叫做安妮的话,她会不会变成别人?”(引自《苏菲的世界》)

       “她居然不知道自己是谁,这不是太奇怪了吗?她也没有一点权利选择自己的长相,这不是太不合理了吗?这些事情都是她不得不接受的。也许她可以选择交什么朋友,但却不能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人。她甚至不曾选择要做人。”(引自《苏菲的世界》)

       “她努力思考活着的意义,好让自己忘掉她不会永远活着这件事。然而,这实在不太可能。现在,只要她一专心思索活着这件事,脑海中便会马上浮现死亡的念头。反过来说也是如此:唯有清晰地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将死去,她才能够体会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这两件事就像钱币的正反两面,被她不断翻来转去,当一面变得更大、更清晰时,另外一面也随之变得大而清晰。生与死正是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引自《苏菲的世界》)

        忽然懂了苏菲的疑惑。人降生,成长,衰老,最终离世,这是人类自诞生起就一直遵从的规律。或许是因为看惯了生命的存在与消亡,我们不曾考虑过,为什么一定会依据这种模式,不会乱序或逆转吗?死亡是什么,人死后去了哪里?死亡是个可怕的话题吧,我们避而不谈,好像不提起,就可以暂时忘却其中的恐惧与痛苦,可是无论谁,早晚会面临这一天。

        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也会发呆,会胡思乱想,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这些碎片式的问题,好像无穷无尽,没有答案,经常是想得我们头晕脑胀,然后,失去了继续探寻的兴趣,我想,这是大多数人没有坚持探寻下去的原因吧。

        我们一生漫长也短暂,而我们活着的意义何在,有什么可以证明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这是让人多么困扰的事情啊。

        你是谁?答案不是简单报出自己名字。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我们又该如何解释自己与别人是不同的个体,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思索生命意义的齿轮开始转动,我们在重新发现自身。所以,哲学的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那里去” 的确是一个值得好好思考的问题。

    ㈡好奇心

    《苏菲的世界》——哲学智慧的入门

        “ 成为一个优秀哲学家的唯一条件是要有好奇心。”(引自《苏菲的世界》)

         “尽管我们都想过哲学性的问题,却并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成为哲学家。由于种种理由,大多数人都忙于日常生活的琐事,因此他们对于这世界的好奇心都受到压抑。”(引自《苏菲的世界》)

        “大多数成人都把这世界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这正是哲学家们之所以与众不同的地方。哲学家从来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或她而言,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这是哲学家与小孩子共同具有的一种重要能力。你可以说,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般敏感。”(引自《苏菲的世界》)

          好奇的定义:对还不了解的新鲜事物有兴趣。由此可见,产生好奇的前提是对新鲜事物不了解。

        刚出生的婴孩对事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正如“世界上最纯净的事物是婴儿的瞳孔” 在他睁开眼睛第一次看到这个世界之前,一直都是处于混沌黑暗中,大脑处于近乎空白的待机状态。当他在用最纯净的目光打量四周时,看到的是事物最初的样子,不掺杂任何个人情感,不被经验阅历所左右,所以他可以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事物于他是一个从未接触过的新世界,所以他兴奋于眼前所见得一切并乐此不疲。

         但这个好奇有个期限,时间久了,我们经历越多,接受了外界(自我体验,父母.老师教授,书本知识经验)所谓的定义,逐渐形成了对事物的认知,面对曾经好奇的事物,我们变得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认为这就是事物的样子,人们说这就是长大。但我们真的足够了解事物吗,何为了解?当你说了解时本身就是一种不了解,苏格拉底:自知无知是一种智慧。

         而哲学家之所以能究其物而穷其理,关键在于他们能时刻保持好奇,对于那些司空见惯的东西,他们仍能以孩童一样的心态去探寻,他们自动屏蔽掉了那些被大多数人认同的定义,坚持“我思故我在”。

         在我们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接受的教育中,老师似乎一直在向我们灌输“接受标准”的思想,比如语文的材料作文,明明从话题中可以引申出多种立意,但偏要定一个最佳立意,并根据与最佳立意的契合度评分,为了获得高分,我们拼命想要向标准答案靠近,常常会去背一些答题模板,短期看的确有助于成绩提高。但久而久之,却是僵化了自己的思维,在这种体制下,我们的好奇心被扼杀,我们变得习惯于标准,不再质疑。

         想要创新,不能没有新思维,所以也少不了好奇心,我们一方面在不断强调创新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却在阻止好奇,好矛盾。

         而且敢于在“兔毛”中的挣扎的只是少数人,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哲学家。

    ㈢欧洲哲学史

    《苏菲的世界》——哲学智慧的入门

         本书借苏菲和艾伯特的哲学课,将欧洲的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串连在一起,为我们呈现了完整的欧洲哲学思想体系,并按时间发展的顺序依次介绍了各个哲学学派及代表哲学家。从古希腊自然派到古典派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腊文化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经验主义,法国启蒙运动,浪漫主义,弗洛伊德,黑格尔,马克思……


    结语


    《苏菲的世界》——哲学智慧的入门

       《苏菲的世界》包罗万象,它不仅包含哲学入门知识,还包含了数学,物理,生物,化学,天文学,历史,文化,心理学等各方面的,可以称为内容庞杂但却不太难懂的文本,而且,悬疑小说的写作方式,让书本伊始蒙上神秘的面纱,吸引我读下去。它带我走入哲学的世界,改变了我对哲学的固有看法,哲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甚至有了丝丝亲切感。

        苏菲,音译哲学的后半部sophy,本意是智慧,所以读这本书也是一场在探寻智慧的旅行。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像苏菲一样,即使知道自己在世界中渺小如尘埃,也要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探寻智慧的旅途中拥有发现美的眼睛:

           –“人生如星尘”

           -“人也是吗?”

           -“没错,我们也是星尘”

           -“说的很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菲的世界》——哲学智慧的入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hwu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