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这一章举了几个例子,来阐述他个人特有的冰山路径。之前说过冰山有几个层次(事件、感受、感受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而冰山对话的奏响就仿佛拨弦弹吉他,几根弦却可以弹出不同的乐曲,不同的冰山练习者都有各自娴熟的路径探索。作者比较擅长的对话路径是在「感受」上来回探索。
一个和谐的没有目的性的谈话,却往往最具有沟通的实质意义。
我想和谐是谈话者本身平安祥和,有目的性就带有成见,总想将自己的预判带进对话中,少了一些倾听,多了一丝表达。尝试将自己变成透明玻璃杯去承载对方的内在。
有时,一个内在有情绪的人很容易被周围的人一句断语而激怒。“你是不是在生气?”“我没有生气。”这是很稀松平常的对话。有情绪的人,常说自己没有情绪。因为此刻的他理性大脑压抑了他的情绪,他并无觉知。当情绪于内在暗流,双方对话就成了较劲。可以尝试这样说“你有感觉不舒服吗?因为你看起来有一点激动。”当事者比较大的机会,去觉知、承认自己的不舒服,假设他承认自己不舒服,你可以继续探索“这个不舒服是……”“这个不舒服是生气吗?”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比较能贴近他的内在,一方面了解他,也让他理解与接纳此刻有情绪的自己。
人们谈话,往往聚焦在事件的「对错」,并非真正探索「人」。人们谈话时,往往聚焦在事件,而不是聚焦在事件对人的冲击。
作者还举了个例子,当已经长大的他出国求学前生病了,很慌张焦虑自己的病,担忧自己能否出国。作者通过冰山对话探索到焦虑的根源来自于从小被父母教育如果生病是因为不乖而老天爷在惩罚他,他认为这一次一定也是老天爷惩罚他不让他出国。但当成年后的自己将这种想法说出来时自己都笑了,似乎很可笑似乎没什么好焦虑的。
我想在这类因童年父母教育阴影影响下,冰山对话的力量是让你觉知事件与感受的根源,摆上台面,重新为自己做选择。
萨提尔的冰山对话是体验性的,何为体验?来访者正在体验过去事件对于现在的影响。同时,来访者也体验到当下,他自己积极的生命能量。只有当来访者同时体验到过去事件影响的负性能量和他们生命力的积极能量时,积极的转化才会发生。故,作者通过来回穿插感受的路径将谈话者在当下与过去中来回感受与觉知,产生能量的转化。听起来很悬,估计得要多多实践冰山对话才能有更深的领悟,我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在生活中运用一下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