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最近狠狠火了一把。

他本来已是教育界名人,这下似乎更有名了。只不过前面的“名人”是个美名,后面的“有名”似乎不太好听。像什么“伪精英”、“小农意识”、“男权主义”,等等,有女性网友美其名曰:毒舌。
当然,他也有不少的支持者或同情者,像诸多网友的留言:支持俞老师!老俞说了真话!
无论如何,笔者想,事情既然已经出了,无缘无故的指责骂人总不是本事,但毫无根据地夸人也似乎不妥当。人们常说,有理有据,以理服人。无论是批评还是夸奖,总需讲出个道理来才是正道。
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想必大家都已知晓。俞敏洪在一次关于中国教育问题的座谈会上,发表了一番言论,其中谈到中国教育的衡量标准问题,他引用例证说,女性的堕落导致了男人良心的变坏,并最终导致国家堕落。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各种声音纷至沓来。
在此,笔者想要弄明白一个被众多声音掩盖的核心与重大问题,即俞敏洪探寻的教育标准到底是一种什么标准。只有弄清楚这一点,其他层面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像女性堕落论、男人良心变坏论以及国家堕落论等。
第一,俞敏洪在座谈会上探讨的教育评价应该采用什么标准?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就隐藏在他提出的如下问题里面——女性堕落论。为了探讨中国教育的评价标准问题,俞敏洪引用了一则反面材料,即所谓的女性堕落论。
说白了,就是中国社会的不少女性把发财致富作为教育孩子的目标和要求,希望孩子将来能够挣大钱,最好能成为像比尔盖茨或索罗斯那样的金钱大鳄。
由此,俞敏洪得出结论说,正是中国女性的这种价值观,把孩子的教育搞坏了,使得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一种金钱崇拜的意识和理想,好像人生在世就是为了发财致富,当大款。
俞敏洪的这番推论当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引发女性同胞们的众怒。于是被各路网友骂得狗血喷头。
细想一下,俞洪敏的推论到底有哪些问题,其中又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呢?
首先,他把孩子的金钱崇拜观念全部归结为妈妈身上肯定是不对的,最起码这种推论非常不严谨。既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生活实际。比如,孩子的成长教育环境和家庭有关,但这并不意味着只和家里的妈妈有关,家庭其他成员的教育和熏陶同样重要,像爸爸、爷爷、奶奶等。
另外,孩子的教育环境和学校及社会息息相关。现在中国的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和内容肯定不少于家庭教育。更重要的是,一个孩子上学后,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家庭或学校里,而是通过各种方式与外部世界发生各种各样的信息交流,比如手机、互联网、电视、报纸、书刊等等。这些社会因素对孩子成长的教育影响肯定不亚于家庭及学校。
因此,把孩子的教育失误和责任完全归结为家庭中的母亲,这肯定是一种短视和误读,也是替其他家庭成员、学校及社会的教育责任寻找借口。这种荒唐逻辑必然引发众怒。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充其量是俞敏洪的逻辑推论出现了问题。与此同时,我们不也应该看到俞敏洪所揭示的教育问题吗?什么教育问题?孩子成长的教育问题。
笔者认为,这才是俞敏洪那段谈话的要点和关键所在。毕竟,女性堕落论的材料只是俞敏洪用来分析中国教育问题的一个非常不恰当的论据而已,其本意还是想探讨中国教育的问题和危机。应当说,此教育问题最不应该为网友舆论所忽略,

但事实上,绝大部分网友对此却视而不见,只关注俞敏洪的那些论证材料,如女性堕落等,而没看到俞敏洪最想解释和回答的核心问题:中国孩子们的教育,应该何去何从?
中国孩子的教育问题非常醒目和尖锐,是个意义特别重大的问题。它不仅仅是家庭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国家问题。从最小处说,每个孩子的教育都关乎孩子未来的成长以及整个家庭的幸福。从大处说,中国孩子的教育更是和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息息相关。
我们知道,中国的历朝历代及各个社会时期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兴办私学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材。孟子说,君子有三乐,其中一乐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民国大学者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激情高呼:少年弱则中国弱,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拓者严复非常严峻地指出,教育不兴,何以图存?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也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吁:救救孩子!
很显然,孩子们的成长和教育事关每个家庭的未来和幸福,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是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如此意义重大的问题,岂可等闲视之?
试想一下,如果真像俞敏洪所说的那样,中国的妈妈们都按照金钱标准教育和培养孩子,按赚钱模式希望和要求孩子。那中国社会最终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结果?金钱支配一切,金钱衡量一切,金钱成了人们生活的通行证,成了文化的纪念碑。
这种可怕的情形是我们想要看到的么?
如果人人都只想着赚钱,言利而不言义,那人间其他的美德和价值呢?像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尊重社会公德,孝敬老人,互帮互助等等。这些美好的价值又到哪里去找呢?
如果连人世间的友情、爱情、亲情都统统用金钱去衡量,那这个社会岂不是太冷酷,太残忍了吗?实际上,这种金钱至上的社会就是马克思主义批判的非人化世界,是金钱拜物教社会。
所以,尽管俞敏洪的逻辑推论很荒谬,但是他毕竟指出了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金钱导向。正视此问题及其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应当是每一位有良知、有正义感的中国人,所应该拥有的一份责任和情怀。
相反,如果有意无意地忽视此问题,对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放任自流,自欺欺人,那么长此以往,恐怕中国社会将会产生更严重的诸如道德问题、家庭问题以及社会问题等等。
因此,对于俞敏洪的逻辑推论过程,我们不应当过于求全责备,而应当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中国教育的评价标准问题。
下面再继续探讨第二个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为网络舆论所忽视的问题,即教育标准应该是一种什么标准?笔者认为,这是俞敏洪那段言论所包含的第二个核心观点。
我们首先还是回归俞敏洪本人的推论。他说,中国女性的金钱观导致男性良心的变坏,男人们只想着赚钱,而忽视了人品修养,从而良心大大的变坏,并由此导致国家堕落。
在此,俞敏洪的推论又是漏洞百出,从而让网友们抓住了批评的把柄。比如,且不说他提出的女性堕落论从何而来,反正女性的堕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单是他把男人良心的变坏归结于女性身上就很不合理。因为男人良心的变坏可能有很多原因啊,像人的劣根性、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等,怎么可能只和女性有关呢。
再者,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动物,作为社会动物之一种的女性不也是社会风气的产物吗?怎么反倒成了金钱崇拜的始作俑者了呢?
总之,俞敏洪的推理逻辑非常混乱,颠三倒四,甚至本末倒置,如此逻辑推理怎能让人信服?关于这里面的谬误,诸多网友批判得已足够犀利,笔者不再赘言。
笔者想要探讨的是俞敏洪逻辑推论的最终目的:他想通过这些材料与推理,分析中国教育的危机及评价标准。
所以,我们尽可以把那些荒谬的逻辑推理视为次要环节,重点关注他提出的教育理念。根据他的推论,不难看出,俞敏洪推崇的教育理念应该和良心有关,和人的品德教育有关。
说白了就是要对中国孩子进行良心教育或德性教育。

在此,笔者又要替俞敏洪说几句公道话了。笔者的切身感受是,尽管在男女关系堕落问题上,在国家堕落问题上,余先生显得比较外行,但作为中国教育界的资深人士,他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洞察还是很敏锐的,思考也很深入。他提出的良心教育论,确实很有现实意义,有启发性,发人深省。
什么是良心?什么是德性教育?俞敏洪没有给我们提供理性的解释和概括。但如果结合我们的现实生活以及人生经验,相信大家都不难明白其中的真意。
从本质上说,良心和德性是一个概念,它们表达了同一种意思。良心就是人的德性,是人的道德觉悟和道德涵养。良心教育就是德性教育,是从思想品德层面培养和塑造孩子的品德或人品。这不就是俞敏洪经过反复推论所得出的良心论吗。
良心为何?如何实行良心或德性教育?俞敏洪没有给我们提供进一步的解释和答案。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或许不需要俞敏洪展开进一步地推论。笔者担心,如果他再搞一些逻辑推论,不知道又会得出怎样的荒唐结论,最终把自己搞得不痛快。
因为,良心这个词我们太熟悉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使用频率很高。像我们经常说,这个人有良心,或者那个人没有良心,甚至丧尽天良,等等。
总之,良心在生活中是个民间用语,它包含很多意思,像同情心,正义感,是非观念、恻隐之心、善待他人、知恩图报、诚实守信、表里如一等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良心代表一个人最起码的人格操守和道德底线,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最后界限,即道德红线。孟子说,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孟子的意思是,一个人只有在良知这个界限内才是安全的,才配得上做人,一旦越过这个底线就是禽兽了。
关于良心或德性对人格修养、家庭关系、社会人伦乃至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中国儒家文化已经分析得至为透彻。
比如,《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里的性指的是人的本性。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人的天性就是这种善的天性即德性。习是指后天的学习、教育和生活实践。
儒家认为,一个人光有善良的德性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和实践,才能把德性发扬光大。根据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在一个人的品质集合里面,德性是最重要的。所以《礼记》说,太上贵德。《论语》说,乡愿,德之贼也。《中庸》说,尊德性而道问学。
诸如此类说法都把人的德性放在第一位。德性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每一个人后天学习、教育及生活实践的基本要求和最终目标。
一个人只有通过学习、教育和实践,培养一种良好的品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极为信奉的修齐治平的内在逻辑。
不仅仅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德性修养,西方文化传统也非常重视这一点。像西方文化历史上第一位伟大圣人苏格拉底,就是凭德性成为西方人心目中的榜样。
再比如西方文化中的另一位大圣人——耶稣,更是关注和强调人的良心修养。耶稣创立的基督教包含很多道德信条,像孝敬老人,不偷盗,不破坏别人家庭,不口是心非等等,这些信条都是鼓励人心积极向善,多行善事,做一个诚实守信、有良知,有同情心的好人。
基督教文化中的德性观念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乃至佛教伦理都有很多相通之处。
好了,不多说了。经过上述复杂繁琐的解剖和分析过程,我们总算弄明白了俞敏洪那段言论所包含的真正目标和重点,即反思中国孩子教育的问题及危机,试图找到一种解决上述危机及问题的办法。
他的观点是,用良心教育来对抗金钱教育,用人的德性来化解拜物教的威力。借用中国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先做人,再做事。
这么来看,俞敏洪是毒舌吗?如果单看他提出的那些带有极端情绪化色彩的推论观点,像女性堕落论,男人良心变坏论等,俞敏洪似乎很像一位毒舌。
但我们也要看到,俞敏洪提出的中国孩子教育问题,其实很严峻、重要,富有现实意义,足该引起国人的警醒。而且,他非常重视人的良心和德性修养,呼吁中国妈妈们注重培养和塑造孩子们的道德情操。
他提出的德性育人方案既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也符合中国老百姓的心理,同时和西方基督教文化也有相互契合之处。
如果这么看的话,他难道不像西方文化中的一位牧师吗?俯身关注孩子们的迷途和痛苦,然后谆谆告诫中国妈妈和孩子们,要努力对抗金钱诱惑,寻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
他不像个牧师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