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存两晋,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冲着读过了作者的《哲学家们想的是什么》和《佛,说的是什么》,于是买了这两本历史的小书——《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1&2》。
我读不懂晦涩难懂的历史大书,看个标题就让人犯晕的《二十四史》,《史记》等等。我钟爱历史的小书,例如《明朝那些事儿》,又或者这本的小书,那是作者把那些大书看了以后,弄碎再糅合成通俗易懂的小书。
中国上下五千年,要有板有眼地全部罗列出来的话,普通人读个头转眼花也读不下来几篇,所以读些历史的小书可以小读怡情,跟随着那些历史的印记里面的蛛丝马迹,穿越到古代,畅古怀今。
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每个人都手握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但除了说得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以外,大部分时候,历史仿佛都没有什么用。很遗憾,这是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也是个更新换代的世代。
看看现在充斥当代的自媒体爆文题目,无时无刻不提醒着你,这是个焦虑的年代。”00后已经当上了CEO,90后的你才月薪三千“、“路边摊饼大妈月入三万”、“麻辣烫店主房产N套”、“学会这几招,早日走上财务自由之路”等等类似的爆文,贩卖着焦虑,兜售着恐慌。
这是个最好的年代,这是个最坏的年代。与其阅读那些爆文,徒添莫须有的焦虑感,不如看些关于历史的书籍,兴许能够“入世”地装备下自己,也能“出世”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我不是这个专业的,不能依仗历史让我“入世”,但历史可以让我“出世”。
历史有时很有趣,有好心办了好事却亡了国的杨广;有戴着“坏蛋”光环,公然夺权,抢了皇位,最后做了明君,抹去了黑历史的李世民;还有地表最强,独一无二的武则天。
历史也很残酷,朝代更迭,历史却没有改变。套路都是开国皇帝怀揣着丰满的理想,那些曾经称霸中原的霸主赵匡胤、朱元璋、皇太极等,统一中原时候多么的荡气回肠,建立了自以为完美的制度,哪能料到,N代以后的子孙实在无能为了了,几百年后会窝囊得鸡飞蛋打。承受着亡国之君的罪名,面对着骨感的现实。区别在于有些本身就是很怂很窝囊的宋徽宗宋钦宗之辈,有些却是“诸臣误朕”,敌不过历史潮流,被历史巨轮碾压的崇祯之流的。
历史有时让人哭笑不得,看到王莽改革的一败涂地,后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站在了历史的制高点说古人真是脑子进水才这样做。但同时,我们也其实只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一次次地对自以为是的后人打脸,例如没有以史为鉴,犯“秦王汉武病”的君王隋炀帝。
历史是后退一步,前进两步的。苻坚、北魏孝文帝用表里如一的儒家教说治国,到把“儒表法里”运用得得心应手的鲜卑血统的李唐朝代或者满清天朝。
美国学者约瑟夫·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一书中论述过,中国的皇朝体制有着一个“自相矛盾”的运行规律:儒教君主制的基础恰恰是反儒教的法家原则。
两千年帝王历史中,用力过猛的效果往往是过犹不及的。对“儒表法里”运用自如的,都能游刃有余地驾驭王朝。那些恰到好处地运用帝王之术的能人,也在于通晓政治的魅力在于妥协,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中庸儒家法家,在柔和与铁腕中取得平衡。
历史有时有趣,有时残酷。虽然历史不能让我飞黄腾达,但能让我心平气和。当阅读历史的时候,我们站在了历史的制高点,偶尔对着前人的功绩见地五体投地,偶尔也对着前人的功过得失指手画脚。而同时,我们也只是漫长历史长河中的泥沙,静待后人对这个时代的评头论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