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中国文化课》第二单元史迹•悠悠文脉051匪夷所思的剧场-2

读书《中国文化课》第二单元史迹•悠悠文脉051匪夷所思的剧场-2

作者: 放下皆得 | 来源:发表于2024-08-11 06:55 被阅读0次

    昆曲儿演出后来所出现的盛况简直让人匪夷所思,几乎成了世界戏剧史上的奇迹。

    就连北京诺大的官场都已经绵密地渗进了昆曲的旋律,日日不可分离,这种情况就连很爱看戏的古希腊,古罗马政坛也完全望尘莫及了。北京如此,天津也差不多,自然更不必说昆曲的发祥地苏州及其周边的扬州,南京,杭州,上海了。

    除了在家里或别墅里演出外,明代更普遍的演出是在公共空间,这种演出分固定和不固定两种。公共空间的固定演出较多地出现在庙会中,庙中有戏台,可称庙台,在节庆拜神,祭典,赶集时到庙台看戏,长期以来一直是广大农村主要的文化生活。除了庙台,各种会馆中的戏台也是固定的。比固定演出更丰富的是临时性的不固定演出。这种演出的舞台是临时搭建的,虽为临时,也非常讲究。

    让人最感兴趣的是江南水乡渔船舫,有关这样的演出活动完全可以成为人类戏剧学的特例教材。

    第一种戏台搭在水边,甚至部分深入水中,观众可以在岸上看,也可以在船上看。

    第二种,建造大型楼船演戏,吸引无数小船前来观看演戏的大型楼船,与看戏的小船一起在水中共同承载着自然气象,一会儿可以挥辉映明月星云,一会儿可以随风摆动,一会儿又可以呈现真实的雨中景象。

    第三种,也是在船上演戏,观众在岸上观看。有趣的是,如果演得不好,岸上的观众可以向弃船投掷东西来表达不满,于是一船退去,一船又上来。

    昆曲的剧作家队伍很大,在明万历年间,吕天成在曲品中把当时的剧作家以不同等级进行排列,在上等里面又分为上之上、上之中,上至下三个小等。在上之上中就有汤显祖、孔尚任、洪昇等人。而在汤显祖的四部作品中,《牡丹亭》又遥遥领先,甚至可行唯一性的尊荣。

    汤显祖的《牡丹亭》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戏剧文学的套路,为了爱可以出生入死。这对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宋明理学,也构成了挑战。而且这样的挑战又是如此美丽,充分展现了美学对于哲学的特殊力量。

    在过度的流行中,真正的艺术不可能不寂寞,越流行越寂寞。在流行浪潮中,即使有才华的人也都在东张西望,察言观色。结果大量的作品越来越走向公式化,老套化,规章化。

    长久的痴迷,一种老套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是出于一种浅薄而又惰性的追随心理,迟早会厌倦和转移,但对文人和官员来说就不一样了,他们痴迷老套,有一系列艺术之外的原因,他们在社会大变革中产生了种种不安全感,试图借助于文化来摆脱,但是一进入文化又发现最大的不安全感恰恰在于文化,因此要有一种故意的陈旧和重复来铸造一道心理复位之墙。

    不管在什么时代,当一大批官僚和文人都竞相沉溺于老腔老调了,基本上都是这个原因。

    正因为此,昆曲的悠扬曲调在兵荒马乱中成为自欺欺人的安神汤麻醉剂。也正由于此,它总是被冤枉地看作世纪末的颓唐之音。

    昆曲的繁荣期恰恰是数千年中国文化的衰微期,也是中国文化开始落后于西方文化的转折期。它确实没有能力为社会发展做出更积极的美学选择,但它的作用还是以正面为主,而不是那些激进评论家所说的颓唐之音和亡国之音。中国文化的兴衰源于一系列更大的历史原因,艺术和美学并不是扭转乾坤的枢纽,却可以在兴衰过程中滋润人心,使人们在不同的生活境遇中都有权利与美相伴。魏良辅,汤显祖为代表的昆曲艺术正是发挥了这样的功能。后来,在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危机中,昆曲的形象有点尴尬,那是由它的疲惫和无奈所致,不管怎么说,中国文化在自己的衰微期有昆曲相伴,实是幸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中国文化课》第二单元史迹•悠悠文脉051匪夷所思的剧场-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jfacjtx.html